4、 信心与觉受:
觉受是修行中获得的种种感受,有正面的法喜轻安,也有负面的散乱昏沉,有对教证二法的逐渐清晰,也有停滞不前、疲厌沮丧、甚至偏邪退失。一般来说,觉受都含有意识成分,但有些趋于稳固的觉受,意识成分会越来越少。
此时的信心,一般可以归于欲乐信,由于修行觉受能够帮助闻思更加具体细腻,所以一部分修行人可能因此快速达成胜解信。
虔诚的信心对于产生正面觉受有巨大的作用,因为信心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越虔诚力量越大,这种力量如果反过来用于修行以改变自心,非常容易让心灵产生一些以前未曾有过的正面觉受。
如因此而产生出离心、菩提心、单空的觉受。
产生正面觉受时,信心会因此而增加,同时也容易导致轻浮、傲慢、过高期待等心态浮现。由于福报不足或者业障深重,修行大概率也不会一帆风顺,负面觉受总是会不断出现,由此,信心也会遭受冲击损坏,这时候的信心受损,往往比前面所说的还要严重,因为能够出现正面觉受的修行人,往往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闻思禅修,如果负面觉受反复出现或者长期无法消除,虔诚的心态就会慢慢减弱,修行人会认为我尽力了,不是佛法不好是我不行,这还是属于比较理性的修行人,一些容易走极端的修行人,甚至会怀疑佛法和善知识,产生不由自主的逆反心态。信心出现巨大的动摇乃至崩溃。
这时候,系统的闻思、虔诚依止真正的善知识、有智慧善良的同修陪伴帮助,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闻思学到的修行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修行人自省,真正的善知识能够正确地引导和有力地加持修行人,找出和纠正修行人潜藏的毛病及修行中的误区,同修的陪伴能够让修行人不至于孤独无助,能通过互助交流而接受到正面影响。以上三种因素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负面觉受,避免信心受伤。
因此,强大的信心能够带来修行的正面觉受,但福报不足和业障深重导致的负面觉受也会冲击损坏信心。但如果能够坚韧不拔,虔诚信仰三宝,依靠善知识和清净同修,坚持积资清障,度过难关之后,往往会出现更好的觉受,信心会越来越増胜。
在消除负面觉受的过程中,于个人的修持上,应该坚守戒律,积资清障,串习菩提心,只有长期坚韧不拔,串习积累,才有可能越过难关,生起和坚固正面觉受,达成开悟目的。
5、 信心与境界:
这里所说的“境界”,是指一些比较稳固的觉受、禅定状态、单空体受和触碰觉性的轻悟、小悟。
到这个程度时,由于境界的体受,信心自然是非常坚固,退失的可能性很小,但走入误区和被魔扰的可能性则加高。
一般来说,这类修行人都会有一定的出离心,但不一定具足,出离心的修量如果不够,等出现境界时,往往会被各种欲望搅扰,让修行难以深入。菩提心的修量不够,则会让法喜难以持久深入,见地无法透彻落实,甚至堕入禅定(乐、明、无念)和小乘的误区。
所谓魔扰和误区,具体一些,粗大的表现为修行人傲慢、自以为是、好为人师、逞强好胜……细微的表现为修行人贪着境界止步不前、安住境界无法自省、似乎明白却又难以透脱……等等,虽各种境界高低有别,但都起到激发显露这些毛病的作用,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说的就是这个。
这个阶段的信心,已经不是退失的问题,而是如何持续深入和实现透悟,不致走向魔道的问题,此时,学人最需要真实的出离心和菩提心、虔诚依止真正的善知识、反复参研各类窍诀,才能突破各级关口和修行瓶颈,达成透脱一悟,得大自在。
因此,就算有了各种境界,亦不可以固步自封,止步不前,反而应该深深自省于三主要道的修行,虔诚依止善知识而生起更强烈的信心,方可能获得踏实的透悟。
如禅宗和大圆满的修行,此时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并非只是我们认为密不可宣的窍诀,反而是更加虔诚和坚固的信心!如很多学人听受了大圆满窍诀,但却无法明悟,而历史上一些知识不多的修行人,往往因为对上师的信心或者长期苦修而获得大成就。
大圆满的透悟,根本上,是因为信心而证悟。大圆满的信心表现为“菩提心”和“视师如佛”。如彻却的证悟,主要依据信心,才能落实“见超八地”的见地。八地菩萨肯定已经明悟觉性,且完全灭除俱生人我执,由此才能产生安住法性而勿需出入定的境界,如此甚深的安住境界,大圆满学人却能在见道前,即遍计人我执和遍计法我执都还未完全祛除的情况下,以见地的方式实现。如此殊胜,除大圆满法脉本身的加持以外,皆因依赖菩提心对人我的压制,并籍视师如佛而获取佛陀的圆满加持而轻易得之。
从教理上诠释“视师如佛”,以二转空性见地,认定上师之一切显现为法身之空性,故而无有过错,以三转之见地,认定上师之一切所作为觉性之光明,故而获取如佛陀一般的加持。
而禅宗证悟,则依靠“疑”,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但这个所谓的“疑”,其实正是“信心”的反方向表达。禅宗之疑,并非否定性的疑,而是希求性的疑,这种“疑”与“情”裹成一团,可以达到“狗舔热油档”的程度,即所谓的“疑情裹成一团”,难离难弃、日夜盘恒、舍生忘死的程度。这种“疑情”,根本不是什么否定,或者是对是否存在开悟还不确定的“疑”,而恰恰是日出之前,将明未明之即的那种充满信心的追求和期待。
《佛说入胎经》云:难陀。汝莫信我莫随我欲。莫依我语莫观我相。莫随沙门所有见解。莫于沙门而生恭敬。莫作是语。沙门乔答摩是我大师。然而但可于我自证所得之法。独在静处思量观察。常多修习随于用心所观之法。即于彼法观想成就正念而住。自为洲渚。自为归处。法为洲渚。法为归处。无别洲渚。无别归处。
如经文所说,禅宗之疑,并非我们平时认为的不相信之疑,而是反对迷信,用真修实参,达成证悟。这种参行看似简单,但却需要长时间的坚韧不拔和一锥到底的意志力量,如果没有对证悟超越常人的希求和信心,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因此,这个阶段,更需要认真清净戒律,认真扩展菩提心和修习视师如佛,对于稳固信心有巨大的作用。就四种信心来说,此阶段可以处于欲乐信、胜解信甚至不退转信三个层面,如果透悟,则肯定获得不退转信。
综上所述,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信心的概念,并交流了佛教中的信心和修行在各个阶段的相互影响,希望对大家有切实的利益!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按照计划,今天应该跟大家一起来学习《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由于我的执行力非常差,上堂课就应该把《信心与修行》这个话题说完,结果还没说完。不过,我今天会争取把它说完,再不说完就有点过分了。之前打的广告明明是共同学习《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结果却变成讲这个,虽然不是我的本意,但我是故意的,哈哈!
本意跟故意的差别在哪里?网上有师兄说:“没差别!”说明你的镜子不够亮!
在修行中,最怕的是总用一句话去描述最高境界,而忽略对现象的清晰和明了,称之为用胜义打世俗。比如一切境相由心现、所有都是无存的……其实,他的心里就是执著一切境相由心现,或者执著一种无存的空的感受。
所有的空性都是清清楚楚的,这种清清楚楚不是相的清清楚楚,相在存在的同时,虽然看到它是虚幻的,但它的质也是非常清楚的。它不是“一”,也不是“多”,但也可以是很多,就不能是一。
很多时候我们以用显体,所谓的“以用”,就是拿一个东西来代替你根本不知道的东西,或者自己误认为的什么东西。我刚才开了个玩笑,你们就用等同、故意、心境一如的词汇,或者用一种特殊的感受来代替证悟,这个证悟就变成了我经常说的一种东西——是一种不是一种东西的一种东西。这么不停地搞,即所谓的狗咬尾巴,其实就是不知道。
如果我们不明白里面的深邃含义,禅宗、大圆满这些法语会助长大家的误认。所以有时候就不去说这些东西,具体一点很简单,有烦恼吗?这是最低级别的判定。
最粗大的判定就是你有没有烦恼?当你生起很大烦恼,再去看自己的证悟,你会发现那个证悟至少是没有力量的。既然没有力量,就说明你在这上面不清晰。在证悟上,清晰就意味着力量。如果不清晰,就说明肯定不是透悟,可能只是触碰。如果不是透悟,就说明有偏向或者不深入。什么叫单空?就是不全面、不透彻。如果既全面又透彻,就没办法叫单空了。
在汉传佛教的系统里,不会那么具体地说阿罗汉没有证悟无分刹那、无方微尘,只是称之为“偏空”。中观是学术性的,说阿罗汉没有证悟无分刹那跟无方微尘,其实就是内外显现的本质深处没有达到,只是一个聚合被他证空了,即人我的末那识被证空了。
那么,识的最深本体是什么?无分刹那,但阿罗汉并没有证空。那是不是有个无分刹那给他证空呢?并没有一个东西叫“无分刹那”,就是明体的无时间性没有彻底把握,因为究竟本体是没有时间性的,所以佛陀会知道过去、未来。
达到彻底的无时间性,就会明白什么叫做“无始以来”,即现在就是未来,他就会成为遍知。“我于一念见三世”,说的就是这个。拿一个中观的术语来说,就叫做证悟了无分刹那的空性。
对外就是无方微尘,所有心体显现的任何一个细节变化都能被他知道。一个是时间性,一个是空间性。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宇宙空间,全都被他知道,就叫证悟了无方微尘,没有任何一个缘起是他不清楚,这就是所谓的遍知。
大家不能把这些当成词汇,把境界形成学术语言就变成了词汇。如果只是去学习这些学术语言,并没有深深地体会它,只是理解就变成了搞学术。或者拿来搞觉受,觉受是知觉里面的受,这个是变化的,既然是变化的,就肯定不是本体。有时候我们会把一些稳固的觉受当成证悟,那就要出问题,叫做没有证悟刹那。
我们连证悟刹那都说不上,你证悟的那个空,连人我都不受影响,甚至反过来武装你的人我,那就麻烦了,那叫做邪道。邪道并不是说这个人坏,这个邪道完全超越了道德层面的评价。
这些东西要去弄清楚,特别是走到后面的人,前面的人就是出离心、菩提心。有些人说:“我的出离心、菩提心还没弄好。”当你真的把出离心、菩提心、单空修得很好的时候,一定会面临这些问题,几乎每个人都一样。
我们回过头来继续学习《信心与修行》,上堂课已经说了信心与见解的作用,信心会帮助我们去丰富我们的见解。真正的见解学到了以后,很多迷信都会丢失,很多功利性的想法、荒唐的想法、不切实际的期待,都会被见解所解决掉。
修行人都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期待,修三个月就要开悟,修八个月就要得这样通、那样通。修几个月就想要什么通啊?你进厕所都不通,堵死你!很多时候我们都很轻浮,把之想得太简单了!
如果真的这么简单,密勒日巴岂不是太钝了?吃了那么多苦,跑到山上修了那么多年,修得浑身上下长绿毛,结果你一点苦都不受,在社会上完全可以被视为垃圾,突然一学佛就变成了宝珠,哇,这个变化也太快了!当然,你说你的本质是宝珠,我也认同。
有时候我们非常幼稚,总觉得很容易,很多骗子也是利用这样的心态,利用你急于求成,把之看得太简单。比如你不用经过很多辛苦,飞快就可以成就,这样那样特殊的法——那些法几千年都不出现,经过文革以后就出现了,真的是荒唐啊!大家都不想一想,哪有那么快的东西?
所以,闻思大量的教理会慢慢帮我们去除这些想法,让我们知道这个事情是可以实现的,但不会这么轻易实现,这是见解的作用。
当然,上堂课也说过,不善于闻思的人就需要老师、需要团体的帮助。如果硬要靠自己来,但你连闻思的能力都没有。永嘉禅师会读书的,不但会读书,还会写诗。《永嘉证道歌》就像一首打油诗,但里面的内容多深邃、多准确啊!有本事你整个傻逼证道歌出来,你不行的嘛,所以我们要现实一些。
我们需要团体,为什么需要团体呢?在团体中会产生冲突,会打磨你,只要人跟人打交道,两个凡夫凑到一起没有不闹的,人品越差闹得越厉害,一定是这样子。如果你是一个真的学佛人,在闹的过程中,你就会回来开始矫正自己,只要你还没有担任导师的职责,你一定要先矫正自己。
团体会有这样的作用,这是磨你的作用,还有扶持的作用。一个人受苦修不下去了,周围的人给他打打气都有用的——“你行的,你一定行的!”不管他是真的假的,有时候会受到扶持、受到鼓励。两个人跳坑比起一个人跳坑要显得容易点,人的心态是很怪的,其实你们跳下去,还不是一样痛吗?但他不会想这些,两个人走黑路总比一个人走黑路安全些,大家要背靠背,会有这样扶持的心态。
老师就不用说了,找到好的老师是一个大课题。特别是密宗,其实禅宗也是一样,你说自己参,如果他没有在必要的时候驳你一下,你大概率会参到坑里面去,所以说需要老师。
闻思需要哪些呢?上堂课也推荐了一下,如果你需要闻思,起码要把中观弄熟,最好多加点唯识。如果你要学大圆满,就去看《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还有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四心滴》,但这些都需要灌顶。如果你要学禅宗,书籍就多了,但很多时候大家都看不懂,不是偈子就是隐语,有很多公案,也有说理论的书,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你看了以后,就会发现跟中观的理义是一样的,但禅宗是用公案,以及生活中禅师们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或者一些偈子,来阐明中观的道理和修行的道理。
当然,我说的中观不一定是指应成中观,有时候会指他空中观,甚至是宁玛派的大中观。大中观的理论跟禅宗的究竟理论非常相像,但是要善于阅读的师兄才行。
如果你不一定要去阅读这些东西,那真的要有好的老师。如果有好的老师,就不用读那么多,只要大概掌握一些理论,然后去修,修会产生觉受,一旦产生觉受,信心就来了。我们马上就要谈到信心与觉受,觉受就是修行中间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感受。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叫做觉受?
4、 信心与觉受:
觉受是修行中获得的种种感受,有正面的法喜轻安,也有负面的散乱昏沉,有对教证二法的逐渐清晰,也有停滞不前、疲厌沮丧、甚至偏邪退失。一般来说,觉受都含有意识成分,但有些趋于稳固的觉受,意识成分会越来越少。
那天跟大家解释了,什么叫做直觉意识、觉知等东西。很多时候,大家会很笼统地用“觉知”这个词汇来表达修行中的东西。大家都不知道什么叫做“觉知”,其实就是直接感受。所有的感受全都是意识层面,那前五识呢?前五识能够引发感受,受蕴从五十二个心所里面拿出来的话,有两个,一个是“受”,一个是“想”。本来感受是属于一种心所,心的一种运动方式。
受有三种:苦、乐、无记。想呢?想其实是意识,但意识有很多种层面,最不明显的层面就是五遍行心所。什么叫做“五遍行心所”?我们有八个识,八个识在运动里面都可能产生“想”这种运动方式。最基础的层面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只有五个心所——五遍行心所。什么叫做“遍行”?即八个识里面都有。意思是有些心所阿赖耶识是不可能有的,比如你让阿赖耶识产生嗔恨,那是不可能的,阿赖耶识产生不了恨这种东西,只有意识才行。
那么,受蕴里面就有个“想”,其实那天我已经解释过了,在修行里面我们也可以感受这些东西,但要很深的修行才行。到了末那就不用说了,末那肯定会有想的,这种想是因为对人我的执著。意识里面的想就更有了,表现出来首先是思维,意识有五俱意识。
(这一大段很多师兄会听不懂,忽略过去就好了,因为太学术了,等一下我会讲具体一点。)
这是五俱意识,还有独头意识,独头意识又分为什么?独头意识是思维那一部分,跟前五根没有关系。五俱意识跟前五根有关系,比如眼睛去看一个东西,把注意力附在眼识上,这就叫做眼俱意识,还有耳俱、身俱、舌俱、鼻俱。
吃东西的时候,很专心地尝那个味道,如果你有心事,吃起来就会不香,为什么呢?因为注意力不在那个味道上去了。
当你跟情人很专心地打电话,什么东西在你眼前舞动你都看不到,因为耳俱意识太强了。
这个是五俱意识,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注意力——“意”的力量。独头意识就是意识离开五根的具体情况,它会把前五根接受的信息在头脑里面进行组合思考。或者定在一个东西上,就成了乱想的独散意识。还有梦中意识,还有疯狂发疯的那种意识,还有定中意识。
而我们所说的觉受,很多都是定中意识产生的受感。受的来源有很多,有前五根的一些东西,也有意识本身的一些东西。
什么叫做前五根的一些东西?比如打坐的时候,感觉身体开始轻了,这是我们觉知到它的轻,甚至觉知到它的消失,然后产生信念。有些人打坐,一副很欢喜的样子——当然,我并没说这个错,快乐就是这样子,因为他有乐受。但是,如果对这个形成执,就是陷在了乐、明、无念里面的“乐”。
还有“明”,明有很多种,并不是像太阳光一样从心口散出去。而是知道很多莫名其妙的东西,变成神通。
“无念”就是完全没有念头,心里面轻安、舒服,总之就是好安逸!之所以很多人会迷恋打坐,就是这个原因。
我刚才说的是禅定的觉受,还有很多其他的觉受。比如修出离心,修到一定的时候,你会发现以前吸引你的很多东西不起作用,心里面就是放松的感受。比如想到过去曾经失败的一个事情,感到很纠结,出离心一修——其实那是梦幻泡影,那是因果,本来应该怎么样……一大堆的东西,最后心里面会放弃这些东西,痛苦就没有了。
这也是一种觉受,但这是意识性的。有正面的法喜、轻安,也有负面的觉受,不可能一说到觉受就是好的。有些人打坐头脑乱想,完全收不回来,这是散乱。昏沉就更不用说了,一打坐开始打瞌睡,这些是负面觉受。
很多人都怕这些负面觉受,刚开始修行就想不散乱?你是谁啊?你木头啊?会散乱的,你要去体验这些东西,体验到散乱以后,慢慢久了你才能不散乱。体验到昏沉以后,心才会慢慢地清明、不昏沉。大家总是一上去就想要法喜充满——Who are you?这是不行的,昏沉就随它昏沉,反正会有这些觉受。
随着慢慢地修行,对教证二法可能会越来越清晰。我们对事物的了解,通过闻思、逻辑、语言、名相的认知方式,其实是很粗大的、很不具体的。我们经常说一个事物有具相、有法相、有名相,从闻思层面学佛法,大量都是名相和法相,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关系,也都是逻辑。但具相没有,比如阿赖耶识,你跟我说一下什么叫做阿赖耶识?你会用名相说阿赖耶识又叫种子识,又叫异熟识,几十个名称都出来了。
像我这样读书的,可以给你解释出几十个,由于没有具相,你就不知道体受中间的阿赖耶识是怎么样的。由于没有具相,这些名词要么会忘记,要么出现阿赖耶识时,你根本套不上。
阿赖耶识需要静吗?阿赖耶识不需要静的,修到一定时候根本就不用静,一边打架,一边在阿赖耶识中间。哪样东西逃得过阿赖耶识啊?它是提供种子的根!它不提供种子怎么打啊?敌人也看不到,你自己也不见了。
这个时候你要真的体会到阿赖耶识才行,长期对心进行观察、训练才明白,所以一定要去修。在修的过程中,你对教法这些逻辑的名相就会越来越清楚,真的知道“阿赖耶识”是什么,就不会犯一些逻辑性、推断性的错误。比如我已经证了无分刹那,我一定要先看到无分刹那……一听就知道是完全没有修行过的人,是背书背成这样子的。他用逻辑瞎推断,看到这个名词就以为真的有这个东西。
佛教里面有很多名相的坑,他说一个名词出来,意思就是没有这个东西。比如说“空”,你给我找一个“空”出来。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这个“空”当成一种东西,这是很可怕的。比如人家说这个铺子里面没有这味药,然后把“没有这味药”当成了一个药。在铺子里面没有这味药就是没有这味药,就没有其他什么了。但不是的,他会说“我要去抓一个没有这味药”,结果“没有这味药”成了一个药。所以,把这些名相当真会完蛋的。
那要怎么去区分这些东西呢?一个在闻思上要更加精细,另一个在慢慢的修行中自己会知道。不管什么名相和逻辑,描述的就是你的心。世俗心是怎么运转的?以人我为基础的贪嗔痴慢疑这种情况下是怎么运行的?慢慢地,你就开始知道了。在运行的时候,你就知道为什么会苦、为什么会乐。
然后去修行它、去遏制它,接受三宝的教言、教证,开始去训练它。当你去训练它的时候,心的运行就变了,就会产生好的觉受。好的觉受多了以后,你的信心会更增加,你对那些教法、名相、逻辑会越来越清晰,就知道他在说什么,而不仅仅是背诵。
当你把心的运行慢慢拿来对照的时候,你会产生教法中说的那些状况,比如轻安、喜悦、明了等东西,那么,你就开始实现证法了。这个过程会越来越清晰,这就是一些很好的觉受。
当然,也有长期修行却停滞不前的,这个原因就太多了。发心不正、资粮不够、业障太深、犯戒、分别念太重、情绪不稳定……实在太多了,说不完,总结起来就叫做业障太大、业障太多。大家经常开玩笑说四个字“业障深重”,你给我找一个叫“业障深重”的东西出来?你找不到嘛!表现为各种各样修行上的不顺。
就像我们说的“证悟”,好像要抓到一个东西,实际上没有东西给你抓的。证悟没有东西给你抓,那是不是一种分别智慧呢?不是分别智慧。那就没有现量了?不是的,它就是一种现量,又没有东西给你抓,这就把很多人难倒了。
所以取了个词叫“自明”,或者叫“自肯”,意思是自己把自己抓了。这些词汇听着有点雷同,当你体会进去,会觉得太有意思了,中国古代的祖师真的很会说话。
很多人会疲厌沮丧,修行人一般都有将心待悟的心态,所以会出现疲厌。一些觉受出来以后,会丢失、会沮丧,有些时候会陷在一个觉受里面,不能碰,一碰就要恼火,这就是偏邪,还有退失。
大部分的觉受一般都含有意识的成分,要是定到很定呢?如果真的定到意识非常轻微,定到未到地定(意识相对比较轻微,但肯定有的,起码有个侧面意识监视住这个未道地定),然后定到初禅、二禅、三禅,都是有意识的。
比如初禅的觉受,首先是心一境性,心好像是一个状态。这个状态会因为每个人的观修不一样,可能在呼吸上,可能在观光、观空、观一个明点,选的都不一定。心一境性,导致心就是一个状态。然后你会觉受到喜乐,还会觉受到心在动,在找什么东西,你会不安。然后发现找不到的时候就在等,这个等好像没有找,实际上也在找,守株待兔也是一种找。达到这种程度,就会像雪峰禅师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我心未安,怎敢自欺欺人?”
岩头禅师觉得机缘成熟,就满怀慈悲地说:“果真如此的话,你把自己的见解告诉我。对的我为你印证,不对的我替你破除。”最后岩头禅师说:“真正的契悟,在于直下承当。假如你宣扬大教的话,所讲言语,必须要从自己胸中流出,要能顶天立地而行。”这一下就破了雪峰禅师的期待和寻找,闻后大悟,连忙起身礼拜。
这个来得太复杂了,需要很长的过程,一步一步地上来,很像我们。最牛的是什么?二祖去找达摩,说:“我心不安。”他为什么不安呢?他有寻伺,他在寻伺什么?他不觉得自己是佛,他肯不了,他没办法。然后达摩告诉他:“你肯什么肯啊?你把它拿出来,我给你肯了。”找不到,找不到你肯什么啊?二祖一下就安了。“觅心了不可得”,我们听到就是一句话,但他不是的,而是一种深深地对心本体的明了——好了,彻底安了,那是深深的自明。
大家千万不要去找这种自明,要让它自然地发生。怎么自然发生呢?有两条路。一条是你要积资净障,单空、菩提心、视师如佛,不断地修,分别念慢慢地在修行中消融,最后会自明的。当你的力量强大到一定时候,没办法不自明的。另一条是通过上师的指引。
当然,这两条路不是分开的,也可以结合在一起。上师一边指引你,一边你又去消除这些东西。上师指引你,就是给你拔掉一些东西,或者给你指示一些东西,让你的心走一个方向,这叫指路。拔掉你的某种执著,叫做“抽钉拔楔”。禅宗一般采取“抽钉拔楔”的方式,大圆满的上师还会给你指路,因为大圆满有路给你走,有心部、界部、窍诀部等一大堆窍诀。
这些觉受一般都含有意识的成分。如前所说,到了二禅的时候,寻伺就没有了。到了三禅的时候,心里只有乐,身体的感受都没有了。到了四禅的时候,觉知就没有意识了,这时候的觉知意识非常少,所以叫做“舍念清净”。
清净并不是没有明了的力量,这时候才会真正的产生一些没有意识的觉受。前面的大量觉受都是有意识的,这个意识的成分少一些,因为他有境界了。觉受达到初禅、二禅就应该叫境界了。我们现在说的觉受,变化是很大的,今天有,明天没有,狠狠地观修又有了,哪天不观修又没了。
他只能告诉我们:这样去观心、去修行会有作用。你会发现佛法是一种修行,而不仅仅是读书、思考。你会发现通过修行真的可以产生东西,这个东西对不对呢?是否能够一直朝前走?是否走得对?那都是一个问题。
越趋于稳固的觉受,意识层面会越来越少,因为你的定越来越厉害。但是,意识成分越来越少,不见得是对的,这往往是定,或者偏在一个区域里面。在修行的时候,如果把空偏在一个区域里面是很可怕的,叫做不周遍。偏在色法里面,就不去破坏我们对精神层面的执著。很多执著都是精神层面的,不去搞受想行识,只搞色法的执著。
在唯物主义的时代,破色法的执著固然重要,但我们骨子里的执著是精神方面的——我要怎么样,我要成佛,我要解脱,全都是一大堆的我我我……凝结在上面产生很多东西,心不能宽坦、不能放松,最后很难真正地获得证悟,一般都会偏向邪道。魔鬼就是这么出来的,所以一定要有菩提心,不管你有什么境界,只要违背菩提心,那就是魔。
以前讲过一个很厉害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藏地有一位修大鹏金翅鸟的修行人,他都已经观修自己能够变成大鹏金翅鸟。这种修行人就值得波旬收拾了,我们经常会说:“波旬会不会来收拾我?”你太看得起自己啦!波旬不会来收拾你的,不然会好忙啊!如果你修到那个级别,他就会来收拾你!
其实,波旬就是我们内心里的各种执著、邪见、烦恼、贪欲,真正的天子魔(波旬)要来找你的话,你得修到那个程度。
有一天波旬来收拾他,变成了一条蛇在游荡。因为修成大鹏金翅鸟,就会有相应的习性,也就是修成了幻身。当然,幻身有很多种,他是以本尊的形象变成幻身,还有自己的身体在外面变成了幻身,这里是他自己变成了幻身。
然后这位修行人就准备去抓它,在抓它之前,他也知道不能去吃,只想把它吓退。于是提前告诉徒弟:“我把绳子捆到脚上,当我变成大鹏金翅鸟要去吞噬蛇的时候,你要把我拉回来!”他的徒弟看到师父变成大鹏金翅鸟,顿时崇拜惊奇就忘了,结果他一下就把蛇给吃了,最后他成魔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行为丢失了菩提心戒。
这么厉害的行为都会导致修行走向大偏狭,就是因为丢失菩提心。所以,我们不能太过相信这些,一定要把菩提心当真。
到了禅定的更高层面,意识成分会越来越少。有些人的意识成分很多,也会成就的,虽然定没有达到那么高的成就,但他的观修……比如生起次第观修本尊,真的会显现为本尊的,刚才说的那位藏地修行人就是的,他以大鹏金翅鸟为本尊。通过长期的观修,真的会出现那种觉受,甚至是带有五俱意识的觉受,看得到、听得到,那还有什么信不信啊?那一定会信的!
面见本尊就可以写书了,平常写的都不能叫做论,能够造论的只有三种人。一种要熟悉大五明,另一种是面见本尊,还有一种是开悟。这种人写的才可以称为“论”。我们平常写的只能称为“书籍”,描述对佛法的理解,修行的经验。这些普通的书籍没问题,但大家不能把这当作教言来看,可以是一位同修或前辈的经验之谈,这都没问题。
但要成为“论”就不同了,是不能随便攻击的。你可以不接受,但你绝对不能攻击。“经”,你想不接受都不行,什么都要接受。
这些是觉受,就是我们直接感受身心发生的状况,非思维性的,略带意识成分的都可以叫做觉受。它跟完全的思维肯定不同,但并不排开一些思维在里面。那觉受是不是完全没有意识?一听就知道是黄的,其实有意识的,有时候意识的成分还比较大,但不能变成纯粹的思维,这个叫做觉受。
而且觉受往往跟受蕴有关系,跟喜、乐、无记有关系,所以用了个词汇叫“觉的受”。我们的觉是直接的,我觉得这个人好慈祥啊!是觉得的,他没想过,如果觉错了就完了。或者觉得我身心发生了什么,等等之类的都叫做觉受。
但大部分的觉受都是二元的,只有一个究竟觉受——开悟,那是非二元的。那叫究竟觉受,其实就是觉了。他明白了觉(本觉),怎么受都可以。当你没有明白本觉是什么,不是本觉,那就会变成觉受,各种二元对立就来了,然后在中间取舍,就变成了轮回。
不管你的觉受境界有多高,都不行。天人的觉受有多厉害,天眼可以看好远,他的五俱意识就厉害了,甚至对心的认知都跟我们不一样。很多时候,我们的心看见的时段非常短,要靠思维来连接这些东西。但他不是的,他心的直接觉受可以很长时间,所以有宿命通,这个觉受就厉害了。
但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些都是二元化的,如果你去追求这些神通,你可能会追求到,但你大概率会解脱不了。你去追求这些二元的神通感受,要花很长时间,而且它不消灭我执,只是在我执里面产生的一个功能。这个功能是缘起现象,它会坏的,所有觉受的特征都会坏。
所以大手印的上师会说:“我们的心、我们的本性就像天空,觉受就像天空中的云彩,云彩没有了,剩下湛蓝的天空。”这是比喻,什么叫天空?如果你去想天空,连觉受都不是,那叫想象。
当你真正去证悟心的无云晴空,就会发现跟现在词汇上说的“天空”差一大块,天空完全不能形容心是怎么回事。无碍有点像天空,这是拿天空的一种特质来形容,但是,靠你想象的天空或者眼睛看到的天空,肯定都不是。
此时的信心,一般可以归于欲乐信,
这时候有了这样的觉受,特别是有正面的觉受,此时的信心一般都可以归于欲乐信。他去修才有的,正面的、负面的信心,如果不去修都不会有。有的都是生活中间的觉受,你不能去怪他修行,不存在对佛法的信心、不信心。
这时候因为一些快乐或者法喜或者沮丧,而产生的正负面的信心,都可以归为欲乐信。好的就是欲乐信在开始增长,坏的就是欲乐信开始退失。
由于修行觉受能够帮助闻思更加具体细腻,所以一部分修行人可能因此快速达成胜解信。
闻思一些复杂的内容时,就会明白得更具体、更细腻。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单空周遍,其实你都不知道“周遍”是什么意思。随着你的修行,会慢慢发现很多时候都做不到单空,起码在睡梦中不周遍,在这个区域不行。我臭骂你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不行了。你被人冤枉的时候,就不行了。
这就是不周遍,不周遍就肯定不透彻。单空你怎么能透彻啊?单空一透彻就到空性了。这时候你对单空就不是概念性的理解了,你有很多觉受去填充“单空”这个词汇。这时候越来越进步,越来越丰富,就会变成胜解信。
虔诚的信心对于产生正面觉受有巨大的作用,因为信心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越虔诚力量越大,这种力量如果用于修行以改变自心,非常容易让心灵产生一些以前未曾有过的正面觉受。
剧烈强大的信心,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比如你信什么对境,就会很紧张、很激动。哪怕粉一个歌星都这样子,见到他出来就昏了。这是一种力量,起码可以让人昏过去。如果你对三宝很虔诚,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当你在纠结今天是看书还是出去玩,虔诚的力量会让你选择看书。
比如这是偶像写的书,你马上就要去看,这种力量就会帮助你去闻思或者修行——“我要去打坐!”当然,这种力量走到一定时候会枯竭的,最初的虔诚会因为心对这个事情的投入慢慢趋于平淡、趋于理性、趋于不那么激动。学过心理学的都知道,当你的信心越来越坚实、越来越理性的时候,情绪就会越来越稳定。所以,虔诚会帮助你去改变自心。
当你产生了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这些感受,信心越强大就越有用。所有的修行就是心的改变,认知内容的改变,苦乐方式的改变,你再也不去天天搞世间法了。你会去读书,去修行,去观察自己的心。还有认知喜乐的改变,以前的快乐要在世间获取一些东西,但现在不是了。喜乐方式的改变,快乐方式的改变,如果这个人真的改了,那就太吓人了,他一定会去修行的。
我们现在忧忧念念的,往往就是没钱了,担心、恐惧、将来怎么办。因为你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事情,所以害怕,万一躺在床上没人来管你?这个娑婆世界提供了很多让我们不安的信息,所以我们要对抗这些东西。
要靠什么去对抗呢?钱,所以要挣钱、存钱。一般都是这样子,爹妈都不可信,儿女也不可信,只有钱可信。小视频里面天天都说这些,老年人一定要把钱抓在手里——我们要原谅他,因为他没有其他的东西,只能去抓这些。
一个人越虔诚,就容易让心灵产生一些以前未有过的正面觉受,特别是佛法教给我们的东西,它会改变我们的快乐方式,还有心灵习惯性的散乱向外抓取的方式,他会安、会定。一些有修行的老年人,不会像没有修行的老人那样,心里面真的没有抓拿,空空荡荡的,一定要逼着儿女生个孙子给他玩。
为什么不玩其他呢?狗猫也有这样的作用,但是不像孙子这样的,因为里面带有血脉传承的爱,让心寄托在爱里面,他会觉得舒服。比寄托猫、狗要稍稍深一点,还有的就换成其他嗜好,比如下棋、钓鱼,实在不行就打太极,再不济就跳个广场舞,老年人都经常干这些。
他的心灵是空荡荡的,因为他的快乐没办法从自心本身那里去找。本身怎么去找呢?禅定的快乐、观修的快乐、度步思利他,他哪里有啊?谈什么利他,他会说你虚伪。因为他认定的快乐就是现成的方式,你想让他改变,怎么改变啊?(粤语:边有咁大只蛤乸随街跳?)虔诚反过来会造成这些东西的改变。
如因此而产生出离心、菩提心、单空的觉受。
如果你读书读多了,真的相信轮回,出离心就会很强。出离心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离开,一个是需求。它是由两个东西组成的。
离开,是离开我们以前的快乐方式,生活所追逐的一些东西,不再执著在上面了。非常厉害的时候很多人会受不了,总结起来要舍弃今生。舍弃今生具体起来就很吓人,很多人都受不了。
需求,是需求解脱。当然,大乘还不仅仅是解脱那么简单,还要需求成佛。需求成佛就有菩提心的影子,但我们现在只说第一个层面需求解脱,只是出离心的概念范围。
强烈的信心会造成这个东西,他会相信有轮回,这个东西决定了你是不是佛教徒。从理性上去说,决定了我们的信仰是一种真实的信仰、是一种真理,而不仅仅是为了信仰而信仰——有轮回吗?轮回能够解决吗?
在《现观庄严论》里面的分法,把阿罗汉的智慧叫做基智(基础的智)。这个“基”包含了一个成分,决定轮回和涅槃有这么一个基础的东西——智慧。判定轮回是不是真的有,但这个“有”不是中观里面说的实有,而是“是否真的有轮回”这种现象。我们一般都不承认轮回,只承认物质的世界在运转而已,他不承认佛教里说的那种心的轮回,他不承认这些东西。如果你真的对轮回有信心,出离心就强大了。
大家会对轮回有信心吗?其实不一定。很多时候我们因为一些神奇的故事,或者一些稀奇的想法,或者一些不明觉厉的向往而去学佛,不一定真的对轮回有信心,特别渴望功能、功德,不费力就能得到很多东西,主要是需求这些,贪便宜的功利心特别多。信心再具体一点,如果对轮回有信心,就会产生出离心。如果对成佛有信心,就会产生菩提心。
为什么对成佛有信心呢?不是说应该对众生像母亲一样的爱吗?那是基础——“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母亲”,是引发你去爱众生的基础心态。但真正的菩提心是“我要成佛”——为利众生愿成佛!我一定要成佛,其实是强烈想利益所有众生的心态。如果你对成佛有信心,就会有菩提心。
基础一点,心会爱其他的生命。但大家不要把这个爱狭隘成男女之爱、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家庭亲人之爱,不是的,是一定要跟成佛套在一起的智慧的爱,他可以揍你的,就像玛尔巴对密勒日巴的爱。玛尔巴绝对不会对密勒日巴说“我爱你哦!”他拿着棍子就来了,但这种爱里面带着有智慧。
我们的爱是什么?因为愉悦,因为生殖——因为生殖,显得好血腥啊!为什么呢?因为他带给我愉悦!为什么会爱孩子?这是生殖力量,或者叫做繁殖力量。愉悦是你带给我快乐,你给我利益,其实是爱己。
但成佛不是的,不需要你给他任何理由,甚至他利益了你也不认为他利益了你,当强烈智慧达到那种程度的时候,他没有利益这种观念。如果真的对众生有那种爱,并且牵涉到智慧,就会有成佛的信心,就会很容易产生菩提心,产生了菩提心以后就很容易成佛,这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我们对空性正见,比如对中观产生了信心,对单空产生了觉受,就会对空性有信心。虽然单空修得很好不一定会证悟,但是修到一定时候,你让他放弃空性,那就比较难。因为他产生了很多单空的觉受,比如松脱,有时候还有明了,认为这个就是本质了,其实可能是误区,但他会强烈地这么认为。虽然这种认为不一定是真的,但这种力量绝对不会让他不去修了。这时候唯一麻烦的是怕走入邪道,但大概率不会让他不修,这是单空修到一定的程度。
有些程度还是不行,比如产生了疲厌,就会觉得修不下去。疲厌的原因是什么?他的觉受是思维产生的,长期的观产生的,安住产生的觉受比较少,思维久了就会疲厌。但安住不是的,安住会执明,会陷进去变成定,变成乐、明、无念。
如果安住得太少,而是大量地观修,又没什么进展,在头脑里面运行是不会有真正的进展。虽然有一点进展,但不会越来越透脱,不会走得那么快。头脑里面想的如梦如幻,然后往眼识的现象去安,往身体的体受去安……基本上都是这样的,用光把自己身体夺了以后,放下来感受一下。
但是,这种感受大量还是思维产生的结果,这种结果没办法过分深入,没办法快速进去,而且产生那种很深的愉悦就少。这种就很容易退,不是很深的单空,会疲厌,会非常疲厌,会怀疑自己。
以前有个师兄说他坐在影子里面,其实就是思维的。在单空里面要区分意识跟单空智,但他没区分清楚,这个人慢慢就退了,玩不下去了,最初修单空的人大部分都会死在这里。
所以,产生正面的觉受,会帮助你越来越深入。产生负面的觉受,你会逐渐退失或者停滞在那里不动了。
产生正面觉受时,信心会因此而增加,同时也容易导致轻浮、傲慢、过高期待等心态浮现。
产生正面觉受的时候,他的信心更大,就要去追,有时候又会导致轻浮,觉得这个怎么怎么样了,就会产生傲慢。我们初初进入的时候,好多人不一定有成熟的菩提心,只有一点菩提心,在概念里面他也会想的,但他没有那么深重的菩提心,没有那么广阔、深邃的悲心。
所以,他往往会觉得自己很厉害。厉害不一定要到处宣扬,那是很粗大的,心理训练那么长时间的人有那么笨吗?“我好厉害啊!我好厉害啊!”只有超级傻逼才会这样子。
真正傲慢的人会表现得非常谦卑,有时候很真诚。这时候绝对不能用人格去形容,否则会上当的。傲慢表现为骨子里面的自以为是,还有过高期待,觉得自己要怎么样,要成佛、要获得什么境界……这些都是自我产生的东西。当正面觉受很厉害,又具有菩提心的时候反而没有这些,是一种彻底的放开、坦然、无好无坏。
由于福报不足或者业障深重,修行大概率也不会一帆风顺,负面觉受总是会不断出现。
很多修行的人会耗尽前世或者前期积累的福报,你去修行本身是需要福报的,同时修行的时候又在积累福报。但是,积累的福报没有走到一定程度,或者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它不显示出来,这时候就会出现我们经常说的“青黄不接”,那就麻烦了。大部分人在这个时候就退失了,大概率都不会一帆风顺,负面觉受也会不断的出现。那么,出现负面觉受是怎么样的?
表现为正面觉受丢失而沮丧、觉受呆滞而疲厌、觉受趑趄不前而懈怠、觉受片面而偏狭、觉受渐退而苦闷狂躁……
表现为正面觉受丢失,以前那些最粗浅的觉受没有了。这个时候福报用尽,或者没有更深入,没有上师带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丢失的沮丧,然后觉受呆滞而疲厌。什么叫做觉受呆滞呢?处在那里,有时候有,但是再也进不去了。书上或者开示里面经常说的这样那样的东西根本就不出现,在这个状态里面呆久了肯定疲厌,还会逼着自己死死地下狠劲去搞。只要这么一发誓,我就知道栽了,要准备救护车了,哈哈!大概率都会这样子。
一般都会失败,失败就更疲厌,就更觉得自己不行,甚至会觉得这个修法是不是有问题:“我都这么努力了!”——你努力?你什么努力啊?人家挖山更努力,淘金矿的人多努力啊,也没见他淘到金?这个努力一定要跟正确的见地和方法相结合,否则再怎么努力都是扯淡。
还有觉受趑趄不前,也就是迟疑,然后出现懈怠。什么叫迟疑呢?他不敢确定这些东西,又觉得是,又觉得不是,就会很麻烦。不敢确定,其实跟禅定不好也有关系,就会出现懈怠。
有些人懈怠了,他也在修,但是修不上去。你叫他不修,他也没有完全停下来,老在那个状态里面盘桓很多年而退失(我说的是很多年哦)!
还有些觉受片面而偏狭,堕在色法里面,或者堕在一种感受里面,都是很偏狭的,离开这种偏狭啥都不是了。或者堕在禅定里面,其实就是禅定,但是自己却不知道。所有的表现就是你不能对付烦恼,因为觉性有个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不执著,“不执著”不是一个东西,而是一种现量智慧。
这个很难讲,但是有个典型的特征,所有烦恼上来,他一下就能看到它的本质。经常说的看着烦恼消失,你拿什么看烦恼啊?拿眼睛看啊?眼睛怎么看烦恼啊?那个时候他安住在觉性里面,觉性里面的任何东西都是觉性。勉强可以这么去描述,它也是烦恼,它也是觉性。这些片面就会导致它没有用,对付不了烦恼,也产生不了我们说的正面心态。
这个时候我们会对三宝非常感激,这个感激往往是因为大得而感激,得到东西,真是感激到一塌糊涂啊!也会因此而产生狂喜或者大悲,大悲并不是悲伤的心情,这种悲伤并不是自己遭遇不幸的那种悲伤,而是对三宝的感恩,就会狂哭。
如果产生了真正证悟的心态,他没有这些东西的。我们往往纠结在是和不是,为此折腾半天。这个可以折腾几十年,甚至折腾一个劫,折腾十个劫都有可能。这时候往往要好好去修其他的,你也可以一股劲怼下去,但是不一定怼得下去。
盘桓长了以后,觉受就会渐退,然后会苦闷甚至狂躁,最后慢慢退失。如果遇到事情一定会狂躁,有时候心会憋闷,古代参禅参到吐血的都有。
因觉受并非本体,故而变化是必然的,一样会有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
比如我们需求的证悟、明了、神通得不到,这叫求不得苦。产生的快乐、愉悦也不能抵触烦恼,有些境界开始慢慢退失,这叫爱别离苦。修的时候总是会这样那样,一会儿又乱了,一会儿又不行了,好啊、坏啊等等,其实就是业障翻起来了,这叫怨憎会苦,即我们经常说的翻起业障。
总是希望以个体的方式死整,想整出一种东西,我努力、我勇敢,这叫五阴炽盛苦。你错了,你要放弃这些东西才会快乐,甚至放弃你追求的快乐才会快乐。但我们先不要这样子,还是要先去追求快乐。总之一样会有这四苦,生老病死也混杂在里面,所以这些觉受是会丢失。
但一些修行人总是期望觉受越来越好,这个绝不可能,且违背究竟觉受非苦非乐的实际了然,由此,众苦现前,信心则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损坏。
我们有一个很大的误会,每个人的认知问题,都觉得修行要越来越好,法喜充满,我法如蜜、中边皆甜——是的,但有时候那个甜也包括苦。到了后期的时候,你已经把前面修行积累的东西都耗得差不多,积累又不够,有时候见地、戒律也不清净,你怎么可能不苦啊?怎么可能不折腾啊?
一定会折腾的,想得太简单,总觉得一下就能成就。(粤语:边有咁大只蛤乸随街跳啊?)这样一说,又把大家给吓坏了,觉得这个好难啊!一个人只要黑了屁眼(狠了心)不会很难的,当这些出现的时候,不要畏惧、不要怕、不要轻易退失,就是这个意思。你得坚持下去,并不是真的拿着毛笔把“菊花”涂黑!
所以要坚持,这个东西肯定要坚持的。我也看惯了,当一个人退失的时候,我根本就不以为然,太正常了。退失、逃离、自以为是,乃至于攻击、诽谤,不出现这些才怪。他总觉得要越来越好,在社会上混世法都没办法混得越来越好,说不定哪天就把你弄进去了。你修佛法就想越来越好,你是哪根葱啊?你要经常把这句话记住,对着自己说!这些话很糙,但话糙理不糙。
违背究竟觉受非苦非乐的实际了然,如果真的证悟了,反而根本就不拒绝苦。最初级的菩提心都说好的:“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这个时候你什么都要好,什么觉受都要,这样要明了,那样要舒服,根本是违背实际的。
真正的证悟反而有苦有乐,只是苦乐全皆空性而已,真证悟空性是这样的。并不是证悟空性的人整天在乐里面,不管是修彻却还是修大手印,都要耗尽这些业力。当业力耗尽以后,才会真正处于那种完全不变的极乐,不然密勒日巴在山上吃这么多苦干嘛?他应该越来越好嘛!你们是不是觉得他长绿毛是一种舒服啊?其实他也有痛苦的,他说了好多身体的痛苦,心灵有时候也苦,所以经常会呼唤上师玛尔巴,又唱了一首道歌出来。
哪个修行人能一帆风顺的?修行真的已经明了的人,业力还没消尽的时候,苦乐都会出现。但是,他的苦乐是非苦非乐的,苦乐一如,这才是慢慢地开始在修行。
所以,众苦现前的时候,信心就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毁坏。毁坏有很多,表现为停滞不前、疲厌等等,刚才已经说过很多。沮丧、怀疑等等就出来了,乃至于彻底退失。
大部分闻思的人退了,就是不修了,他去做世法。你问他信不信呢?他还会说信,他学了一些理,只是自己还没经历过,但他绝对不修了。这是一种退失方式。
但修行人的退失就挺可怕的,他真的不信了。还有一种是不信自己了,他修不下去了,就认为自己的根器不行。还有一种会怀疑他们讲的东西是不是气功啊?其实,他根本都不知道里面的深邃道理,好多人都因为理不通,跟闻思也有关系,还跟你的老师特别有关系,你的老师会不会跟你讲这些?如果他都不是修行人,怎么跟你讲这些?
这时候的信心受损,往往比前面所说的还要严重,因为能够出现正面觉受的修行人,往往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闻思禅修,如果负面觉受反复出现或者长期无法消除,虔诚的心态就会慢慢减弱,修行人会认为我尽力了,不是佛法不好是我不行,这还是属于比较理性的修行人,一些容易走极端的修行人,甚至会怀疑佛法和善知识,产生不由自主的逆反心态。信心出现巨大的动摇乃至崩溃。
有两种逆反心态,一种是修不上去了,另一种是觉得自己很厉害,超越上师、超越三宝。他不会说自己已经超越三宝,骨子里的心态却觉得舍我其谁,其实心态已经开始进入魔道了。很多人会这样子,甚至出现一些很荒唐的事。如果福报不够,很快就会遭到惩罚。这个时候波旬都不会来找你,因为你已经把自己打倒了,哪里还用到着波旬啊?波旬一看,这个人还在幼儿园前面,让他自生自灭去!
这时候,系统的闻思、虔诚依止真正的善知识、有智慧善良的同修陪伴帮助,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闻思学到的修行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修行人自省,真正的善知识能够正确地引导和有力地加持修行人,找出和纠正修行人潜藏的毛病及修行中的误区,同修的陪伴能够让修行人不至于孤独无助,能通过互助交流而接受到正面影响。以上三种因素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负面觉受,避免信心受伤。
这个时候出现这些觉受,系统的闻思是有用的。虔诚依止真正的善知识,有时候不一定说这个善知识真的强过你,其实不一定,当然,最好大部分要强过你,是真正的成就者就最好了。
比如有些善知识有菩提心,但在空感这方面不行,你去依止他,这种依止是把自我彻底压扁。把自我放进笼子里面,不是权力,而是自我,权力也是一种自我。这个是有案例的,大家还记得是谁吗?——阿底峡尊者。金洲大师的空受根本不如他,但金洲大师的菩提心非常好,他就去依止了。
但我们不是的,我们要去堪验这个人是不是知道得比我多?这个人是不是更厉害啊?这是认知的错误,他根本就不知道依止是为了什么,他是去比功夫,为了打赢。如果有福报,你打不赢,最没福报的就是给你打赢了,这时候如果没人来收拾他,基本上就堕落了。大家想一想,如果惹琼巴把密勒日巴打赢了,后果是什么?他会下去的,还好他打不过密勒日巴。
所以,有些人连最基本的知见都没有,还学佛?这时候应该有智慧善良的同修的陪伴和帮助,这时候反而需要陪伴的,因为这些人很容易毛躁。这时候系统闻思、善知识、同修都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又说到了前面一样的话题。
闻思学到的修行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修行人自省,真正的善知识能够正确地引导和有力地加持修行人。哪怕这个人有菩提心,都可以加持你。如果这个人有修行的经验,你还打不过他,那就更好了。这种加持会让你去掉毛躁,去掉自以为是,都是一种加持。
然后,找出和纠正修行人潜藏的毛病,以及修行中的误区。其实会有很多误区,归纳起来,无非就是没有菩提心,还有不能落实见解。见解的彻底落实就是视师如佛,一定会视师如佛的,这是一种本来。在这个状态里面,他就会这样子,就像太阳跟它的光一样,你是太阳但没有光,那一定是被东西罩住了,那个东西叫业障。
同修的陪伴能够让修行人不至于孤独无助,虽然有可能傲慢,有可能退失,总体来说是孤独无助,通过互助交流会接受到正面的影响。所以,善知识和同修都很重要。
以上三种因素,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负面觉受,避免信心受伤。长期的退失、疲厌、停滞不前,依靠的还是这些,没有什么特殊的东西,并不是吃个甘露丸就能搞定的。有时候停下来休息,去圣地走一下,拜拜佛,舒缓一下有可能,或者停下来休息都可以。
修不上去的时候,可以停下来休息,回去找妈妈,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吃点好吃的,做点坏事都可以(我说的坏事要在戒律范围之内),这个人的身心一下就放松了。这时候如果去经历一些更可怕的事,则更恼火,所以要放松。
因此,强大的信心能够带来修行的正面觉受,但福报不足和业障深重导致的负面觉受也会冲击损坏信心。但如果能够坚韧不拔,虔诚信仰三宝,依靠善知识和清净同修,坚持积资清障,度过难关之后,往往会出现更好的觉受,信心会越来越増胜。
这些困苦阶段过去以后,觉受会更厉害,越来越稳固。多经历两三次反复以后就不再退了,你会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反而你会期待它来,那时候就像高尔基写的《海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时候反而不怕这些,就像有一世观音上师去找违缘。不会像我们现在的修行,好的感觉还没出现,出现了以后就傲慢:“你算什么啊?”嘴上不说心里在说。观音上师不会这样子,反而渴望违缘。违缘来了以后,他能够在里面深体法性,越来越厉害。
当然,单空里面都有的,如果证悟了就会变成我们经常说的训练妙力。所以,当他证悟非常深的时候,他会找一些很容易撩起人的贪欲、撩起人的嗔恨,撩起人的恐惧(恐惧就是嗔恨)、撩起人的愚痴(睡觉)的对境,达到非常厉害的时候可以去吸毒(这个大家要注意啊)!因为喝酒、吸毒是一种最愚痴的东西,喝酒相当于吸毒,这是轻微的吸毒。即使在里面,他都能够保持觉性,那时候就造不成危害了。
你不能说佛法修行连这些都战胜不了嘛,还说:“佛法是真理,有巨大的功德”——你凭什么啊?这是成就以后,如果你去吸毒,死得比蛆还快,千万不能这样子,我说的是开悟达到很深的境界以后才行。
在消除负面觉受的过程中,于个人的修持上,应该坚守戒律,积资清障,串习菩提心,只有长期坚韧不拔,串习积累,才有可能越过难关,生起和坚固正面觉受,达成开悟目的。
在消除负面觉受的过程中,除了依靠外面的善知识、闻思、同修以外,个人的修持上应该怎么样?要坚守戒律。这时候如果破戒就完了,会增加更多的违缘,内外的违缘一出来,你会扛不住的。还要不断地积资净障,串习菩提心,这个太重要了,要无时无刻、天天不停地去串习菩提心。
如果你对菩提心有厌倦,不想修下去,本身就是一种魔境。他要去寻求一种什么境界、见地,对菩提不感兴趣了。甚至修行到一定时候,对菩提心的感动都会丢失,实际上心已经趋近于魔。当然,这不是真的魔,离真的魔差得远,属于小鬼。所以,一定要去串习这些。
这样长期积累就可能度过难关,觉受会越来越好,生起坚固正面的觉受,觉受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开悟。总有一天,那些觉受会脱落,你会发现证悟跟觉受根本没关系,它可以包含所有觉受,也可以是所有的觉受,但它不是任何一个觉受——“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这是信心与觉受。
5、信心与境界:
今天的课还有四十分钟,如果讲不完,我们就拖一点时间。刚才说了信心与觉受,也就是修行过程中信心与觉受的相互作用。现在说信心与境界,那境界是什么?
这里所说的“境界”,是指一些比较稳固的觉受、禅定状态、单空体受和触碰觉性的轻悟、小悟。
有些觉受是很稳固的,比如单空的觉受,有些人一说就有单空的觉受,甚至随时都是这样子,他没有明白心体、没有真的证悟,但他始终处在那里,我们很多人都达不到这个程度。如果达到这个程度,很多烦恼都会搞定。阿罗汉的境界都能证悟的,慢慢还会延伸到梦里面去,身体的病痛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自己去治疗。
当然,并不是说修行人的身体都会好,如果用这个标准去判断,很多大德就完了,法王如意宝都那么多病,索达吉堪布也有好多病。特别是不去教人的上师,因为长期的观修,对自己的气脉会越来越清楚,对气脉的运行也会慢慢熟练。但不一定都能达到,观修的内容不一样,修气脉的会厉害一些,风脉会比较自在。大部分修心的也不一定,但心灵会慢慢越来越自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风脉(气脉)。
“境界”是指一些比较稳固的觉受,还有禅定的状态,比如一禅、二禅、三禅等等。还有单空的体受很深,甚至更厉害的触碰觉性,称之为轻悟或者小悟。禅宗里面有小悟几百次,大悟一两次。禅宗里面的触碰特别多,一会是,一会不是……。这些都属于境界,但是不是觉受呢?它是比较稳固的觉受。
在禅定的境界里面,达到三禅一坐就十几天,但不是每座都十几天,他可以坐那么长时间,坐几个小时真的是享受啊!达到二禅的人,大概率会去出家,他的体受就离开了欲界,欲界的贪嗔痴慢疑就成为了随眠,随眠被压住出不来了。
所以,他对人间的快乐是不感兴趣的,就算身不出家,心都要出家。达到二禅的人,大概率都要出家。其实不用二禅,像我们这个时代,达到一禅的多半都要走,未到地定对世间都不会太感兴趣了,因为未到地定已经有很强大的快乐,快乐模式已经被换过来了。
我们现在的快乐模式换过来了吗?换不过来,你还要解脱,只有一个办法,这时候你已经开悟了,开悟了就不用离开欲界。我干嘛要离开欲界呢? 强行离开啊?他不用故意去离开欲界,在觉性里面,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执著全会被一网打尽,这是大圆满和禅宗证悟的厉害。但是,如果禅定要达到二禅、三禅,欲界的欲望太甚是做不到的,所以禅定讲究呵欲。
轻悟、小悟也是他能够触碰到觉性,有时候是,有时候不是,但自明肯定不下来。原因是什么?我执太深或者法执太深,但最深的应该是我执,因为我执是最厉害的一种法执,它会引发情绪、引发烦恼,所以叫烦恼障。
经常有人问证悟以后还有没有烦恼?其实证悟了的人也会有烦恼,但他知道烦恼就是觉性,不是概念性的知道,在认知它是觉性的时候,烦恼会像雾一样消去。虽然形容像雾一样消去,但那时候的心好快乐,从极度的忧闷、不舒服变得很快乐,真的好像两头蛇。这个人的性格也太二元化了,叫两重人格。其实不是两重人格,是人格和佛格交错在一起。这是各种各样的触碰,或者叫轻悟小悟都可以。
到这个程度时,由于境界的体受,信心自然是非常坚固,退失的可能性很小,但走入误区和被魔扰的可能性则加高。
那些境界的体受是直接的觉受,而且很稳固,有时候一上来就来了。比如二禅、三禅,如果真的达到这种程度,一坐上去就不动如山。这个是禅定,一些各种各样的觉受也是。有些人一思考菩提心就很快乐,思考都可以生起快乐,而且永远都有效果——一想起菩提心就快乐!
大家不是觉得修行难吗?如果真的达到这一步,你就不可能不解脱,你会喜欢去思考菩提心,因为人都喜欢快乐。特别是你发现自己痛苦的时候在思考菩提心也快乐的时候,还要别人要求你怎么干吗?一般都不需要别人劝导,只需要找个地方让自己安静一下。电影里面演绎的安静去舔伤口,其实是躲在厕所里面狂哭、砸镜子,或者喝酒等方式。
但你就不是了,你也可以躲在厕所里面去思考菩提心,出来的时候就没事了。这会成为一种方法,这也可以算是一些境界,但境界有深有浅、有高有低。
到了这个程度,由于境界的体受,特别是后面的单空体受和触碰觉性,信心会非常坚固,退失的可能性很小。这时候他不会退失了,因为他有东西把持,他抓到了一个东西,这个东西真的有用,可以解决烦恼,可以得到安慰,当然不会丢失了,而且这个东西又不花钱,所以他很难退了。
但可能会走入误区,或者被魔扰的可能性就加高了。不一定真的会被魔扰,但也可能会,这时候天子魔可能看得起你了,给你制造点小违缘。小违缘是不是苦难啊?那也不是的。很多违缘都不是以苦难的方式出现,甚至会以顺境的方式出现,最后就是让你离开修行或者修错。
往往一些大的违缘,比如出现病痛或者死亡,还有护法们帮忙。但是引动心魔,这是最可怕的方式,护法都拿你没办法。他又没亲手制造违缘让你撞车,他不搞这些的,只要变化个美女让你日思夜想就完了,护法都没办法——“我又没打她,我就是这个样子啦,她看上我,她喜欢上我,关我屁事啊?”我只是举个例子,不一定是美女,美女可以是钱,可以是汽车,可以是一种荣誉,甚至可以是一种想象、一种希求。然后得不到就苦,求不得苦就出现了。
爱别离,修行中间的境界也会退失的,比如禅定很厉害的时候,如果大量去犯戒或者生活不检点,一样会坏。虽然是随眠,也可以把它撩起来。如果欲界的东西压下去都不出来的话,色界天人就不会再堕落到欲界了。随眠的意思就是还可能出来,并不是被消灭了,这些都有可能退失,但退失的可能性很小,主要就是走入误区,或者会被魔扰。
虽然菩提心是一种很好的状态,即使修得非常好,都可能成为误区,他慢慢会执这个东西,而且造成的乐境,可能会把他变成欲界天的天人。实际上修行就废了,天人也一样会下去,都会变成误区。只要没证悟,都有可能成为误区,没有绝对的。
刚才已经说到菩提心了,其他的境界根本不值一提。一般来讲,如果你的菩提心达到很深的话,魔也很难影响你。因为这种人会牺牲自己,很深的时候,甚至牺牲自己的快乐。所以菩提心修行的最高法是什么?——“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你以为这是糊人的啊?以为这是一种道德要求啊?不是道德要求,而是追求解脱的东西。
一般来说,这类修行人都会有一定的出离心,但不一定具足,出离心的修量如果不够,等出现境界时,往往会被各种欲望搅扰,让修行难以深入。菩提心的修量不够,则会让法喜难以持久深入,见地无法透彻落实,甚至堕入禅定(乐、明、无念)和小乘的误区。
所以,一般来讲,这类修行人都会有一定的出离心,为什么我会提出离心呢?都会有的,因为他产生了禅定、稳固觉受、单空体受、触碰。有时候是很容易触碰的,比如那些聪明的、有福报的,遇到好的上师两下就触碰了,所以这个没有用。但是,大家都要去搞这些东西,不可能不花时间,一花时间就会有出离心。
出离心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需求的出离心;一个是离开的出离心。有一部分人的出离心量不够,表现为需求那边很强大,出离这边很少。一方面在追求解脱,一方面也爱漂亮的汽车、女人、金钱、权利,他喜欢共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既要这个,还要那个……好多人都这样子,至于是不是,你得问自己。
这种是出离心的修量不够,当出现境界的时候,欲望也会被撩起来,那时候会出事,往往被各种欲望搅扰,修行也难以深入。各种各样喜欢的就来了,没有好喝的茶,这一座打不下去,总之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来了。
菩提心的修量不够也会,菩提心的修量不够是什么呢?太看重自己的修行,从来不想自己的修行跟别人的安乐有什么关系。他想都不会去想,心里面总是想着自己要解脱,自己要获得这些喜乐。他做修行的事情,会觉得修行很好,实际上是一种自私。从来不去深深地想:这种修行,其实跟别人的快乐没太大的关系。
虽然你修行的时候心里也在发愿为利众生愿成佛,我们也认同,这个也可以的。但你生活在一个大家都在为你付出的环境里面,却老想着自己的修行,你是个什么东西啊?他得到什么从来不想,觉得自己修行就可以了。但你是个大乘修行人,如果你在泰国清迈就算了,你可以托钵,你又不愿意托钵,要吹空调、要住别墅、要吃好的,接受了教言法喜以后,你还要拿工资,极端自私!表现为修行只顾自己!
然后你说要解脱,绝不可能!这是哪跟哪啊?大家要清晰地分析,修行是对的,但你的发心不纯粹,没有想过当你的修行真的影响到大家的时候,或者没有帮助到大家的时候就不干了。慢慢从国王式的发心变成舟子式的发心,还能同甘共苦,到一定的程度就完全为别人,那反而是真正的修行。在座上追求的那种快乐、平静、安乐、身体的透脱,已经不是这些了。
很多人误认为大地平沉、虚空粉粹不行吗?只有在内心里放弃了人我,才会有这些。好多是因为彻底的离世,他对人我的爱、对自己的爱已经很少了。我们的修行能够少得了对自己的爱吗?根本都不会,爱我执都解决不了,原因是菩提心不够,造成的结果是法喜很难深入,也不能持久。其实很简单,人我一上来就会引起烦恼,菩提心强大的人则不会。
最厉害的是见地没办法透彻落实,因为人我总在那里影响你的认知,他一定会以人我的方式去认,因为人我是最大的力量,它做主。如果强行去的话,就会堕入禅定的乐、明、无念,那时候才可以谈得上乐、明、无念。
还有小乘的误区,修密乘的人想发心堕入小乘,那要堕金刚地狱的。你不用发心的,修行会自然进入小乘,并不是有这种发心,而是一种误区。误区并不是说这个人是坏人,不要非好即坏,你们都已经学大乘佛法了,还搞这种非好即坏的幼儿园判断,真的是有辱传承。
所谓魔扰和误区,具体一些,粗大的表现为修行人傲慢、自以为是、好为人师、逞强好胜……细微的表现为修行人贪着境界止步不前、安住境界无法自省、似乎明白却又难以透脱……等等,虽各种境界高低有别,但都起到激发显露这些毛病的作用,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说的就是这个。
这些东西不一定会表现为傻巴巴地去说,自己要去观察自己,内在的一种傲慢跟自以为是一定会有的。强烈的自我自肯,不是觉性自肯,一定会这样子,我们都要深深地观察这些。
还有孤傲,不跟人打交道,或者平静的冷漠、骄矜,处处突显跟别人的不一样,这是很危险的。或者是另外一种方式,过分的平易近人,反正他的围绕点还是在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自我里面,不能清晰地认知自我,这是一些比较粗大的。
细微的表现为什么?修行人贪着境界止步不前,有些境界就一直在那里,也不退。他的禅定达到很喜乐的时候,他是不会退的,他喜欢打坐。还有安住一些境界无法自省,无法自省就无法进步,无法知道他的毛病在哪里,不前是一种效果,无法自省是找不到原因,好像又明白了,又难以透脱。
从技术上来说,有很多种毛病,不管是什么技术性的毛病,落到点上就是没有菩提心,没有视师如佛,就是这两个东西,不会有其他的。这个叫做密宗的两个铁门槛,不管什么杂七杂八的毛病,归纳起来无非就这两个。
各种境界高低有别,那就说不清楚了,但都起到激发显露这些毛病的作用。达到这个程度,我刚才说的这些毛病就会出现,所谓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然,很多人还达不到这个,你们不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是道还没有,魔已经万丈了,不要太看得起自己。
这个阶段的信心,已经不是退失的问题,而是如何持续深入和实现透悟,不致走向魔道的问题,
这个信心已经不是退失的问题,而是魔道,可能是误区会被魔扰。天子魔会不会有呢?可能会有,但大量还是自己内在的自私、愚痴这些东西。最根本的是愚痴,连自己自私都不知道。有时候还会认为自己很聪明,一般都这样子。所以,这不是退失的问题,而是如何持续深入和实现透悟——我要进去,我要前进,我要彻底的透悟……要达到这样的程度,而且不至于走向魔道。
此时,学人最需要真实的出离心和菩提心、虔诚依止真正的善知识、反复参研各类窍诀,才能突破各级关口和修行瓶颈,达成透脱一悟,得大自在。
达到这些境界的人,有时候一悟就是一下透悟过去。禅宗说参,始终去参,后面我会讲禅宗的信心。对我们而言,往往就是两个东西,大量去串习菩提心和视师如佛。上师是不是表现为三十二相不重要,你看他是不是佛才最重要,所以要大量地去训练菩提心。菩提心的心会极端地放开,消灭了永远从自我观察的那种习性。
然而,视师如佛会把自我之爱打得稀巴烂,他会丢掉自己,从广度上、深度上,菩提心和视师如佛恰好就针对这两个东西。这两个东西被磨到一定的程度,觉性自然就出来了。我说“自然就出来的东西”,你们不要马上去想一个东西,并非如此,而是迷雾散尽以后,原来就是这样的,很容易自肯。
禅宗用的方法是大量苦修,这些分别慢慢被疲倦耗尽了以后,觉性才出现,所以很像大手印——但这个好难啊!而且大手印一样要视师如佛,所以密勒日巴动辄就祈祷玛尔巴!
那我们为什么不行呢?因为我们太过相信自己,其实就是我执,不相信自己,也是我执。那咋办呢?你要相信自己,也相信上师,还相信三宝,相信菩提心。说那么多没用的,照着去修,慢慢你就知道怎么回事,心会变化的,你要清楚自己心的变化。
达到透脱一悟,得大自在。透脱一悟以后的典型就是大自在,这种自在不是一种放狂的自在,真的有浓浓的智慧跟慈悲。自在不是什么都敢干,什么都敢说,里面却充满了愚痴,那不是自在,那叫哈批。自在里面是不害人的,他一定会利益别人。
因此,就算有了各种境界,亦不可以固步自封,止步不前,反而应该深深自省于三主要道的修行,
大家不要认为三主要道很初级,而要去搞大圆满窍诀,不是的。大圆满窍诀也好,这些理论也好,都是为了实现三主要道。你要回去看自己,如果你修了大圆满窍诀,连出离心都没有,你的大圆满修到哪里去了?
你说你都成就大圆满了,但对众生的爱都很浅薄,这个菩萨也当得有点名不副实。智慧也没有,什么都搞不清楚,对空性正见都弄不清楚,随便拐着弯跟你一说,你就蒙了,那怎么行呢?其实三主要道很重要,所以,我们要去看自己在三主要道是否有欠缺。
虔诚依止善知识而生起更强烈的信心,方可能获得踏实的透悟。
为什么要对善知识生起信心?我后面会讲大圆满修行的信心跟禅宗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踏实的透悟。
我现在开始举例,今天的时间掌握得很好,但为了掌握时间,我已经省了很多内容,吃亏的不是我!
如禅宗和大圆满的修行,此时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并非只是我们认为密不可宣的窍诀,反而是更加虔诚和坚固的信心!
很多时候我们说没有窍诀不行,这是事实,但很多人得到了窍诀,你成就了吗?好多人都接受了直指,但不是我直指,我没这个资格。你们接受了很多上师的直指,你们扪心自问:“你们证悟了吗?”你们“证”可以,误是言旁那个“误”——你们证明了自己是错误的!所以,并不是什么密不可宣的窍诀,反而是更加虔诚和坚固的信心。
如很多学人听受了大圆满窍诀,但却无法明悟,而历史上一些知识不多的修行人,往往因为对上师的信心或者长期苦修而获得大成就。
因为信心才能坚持,所以要长期苦修。信心绝对不能是今天有信心、明天没信心,那不叫信心,而叫情绪。我们经常会把情绪当成信心,一见到上师满地打滚、泪水直流,旁边的人都觉得这位师兄好有信心哦!
其实满地打滚、天翻地覆的信心里面,包含了很多对上师的期许、期待。就像考试一样,一大堆的考试题,都已经在心里面给上师写好了,而且还不通知上师。哪天上师答题不及格,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东西就开始出现了。这哪是跟上师学啊?是上师跟你学,而且还没学好,有时候真的很滑稽!
大圆满的透悟,根本上,是因为信心而证悟。
到了后来靠逻辑是不行的,不管你怎么思维都不行,境界也不行。那些所谓的觉受和境界,到了那时候都不管用。一定要依靠对上师的信心,因为这种信心的极度泛滥,会让你很容易接近那种无执,就是这个原因。
大圆满的信心表现为什么呢?
大圆满的信心表现为“菩提心”和“视师如佛”。
一方面是对众生极强的责任感和爱意,会让你放弃自己。另一方面是视师如佛,视师如佛不会因为你对众生有爱意、有责任,所以你是佛——没有“我”才是佛!除了自己,外面的东西都是佛,那就厉害了,郁郁黄花皆是般若,你是做不到的,所以要找个人,并且这个人还能影响你。为什么不找黄花呢?你做不到,黄花不理你,因为你是昨日的黄花,我是现在的黄花,比你更黄,是这个原因,哈哈!
如彻却的证悟,主要依据信心,才能落实“见超八地”的见地。八地菩萨肯定已经明悟觉性,且完全灭除俱生人我执,由此才能产生安住法性而勿需出入定的境界,
为什么八地菩萨能够见超八地呢?他已经明悟觉性,同时完全消灭了俱生人我执。教理里面说过,俱生人我执没有了,还有俱生法我执。消灭了俱生人我执,而且明悟了觉性。明悟了觉性,其实就是遍计的人我执和法我执都没有了,这样的人才能够安住法性而无需出入定。
八地以前(一地到七地)的明悟觉性,由于没有灭除俱生人我执,所以他还需要出入定。我们在经书里面看到入定修觉性,出定以后修如梦如幻,这是指普通菩萨。
如此甚深的安住境界,大圆满学人却能在见道前,即遍计人我执和遍计法我执都还未完全祛除的情况下,以见地的方式实现。
真正的大圆满透悟,在见道之前,遍计人我执跟遍计法我执都没有解决,俱生人我执连边都没碰到,他却可以像八地菩萨一样以见地的方式安住这种无执觉性。这个差别很大啊!
这是用心方式的不一样,要完全达到这种用心方式,靠的是菩提心和视师如佛。通过闻思是想不通的,也不是某种境界,你的境界有八地菩萨深吗?差好多匹布那么远,无量无边的布!
那要靠什么?就要靠信心。这是用心方式,一个是各种现象消除了,明体赤裸裸出现,初地菩萨有定,以另一种方式产生这种智慧。另一个现象都没消失,用心方式就已经开始无执、无修,这也是一种智慧。这种开悟的智慧不是分别智慧,一定是现量的,不然的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不成立。这两种怎么能够比啊?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菩提心和视师如佛,把人我彻底地压制。
如此殊胜,除大圆满法脉本身的加持以外,皆因依赖菩提心对人我的压制,并籍视师如佛而获取佛陀的圆满加持而轻易得之。
大圆满法脉本身有加持,然后菩提心对人我压制,视师如佛能够获得佛陀的加持。视师如佛最重要的是获得加持,原因是什么呢?
从教理上诠释“视师如佛”,以二转空性见地,认定上师之一切显现为法身之空性,故而无有过错,
上师的一切都是空性,法身的特点就是空性,空性称之为法身,光明称之为报身。法身有什么对错啊?对和错,是站在“我”的立场上开始产生的。既然它是法身,就不存在立场,他说什么都是对的,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不能去看上师的错误。
但在缘起上,站在你的立场上,比如他说门在左边,其实门在右边,在缘起上不能认为他有错,但你可以朝右边走,好变态啊!
他要培养你把这种见地落实在心里面,视师如佛并不是说上师真的有佛那种十力四无畏的能力,那还用得着视师如佛吗?你去对释迦牟尼佛说:“我视你如佛!”这不是多余吗?由于他不像佛,所以要视他如佛,原因是二转法轮的空性见地。
我们老是觉得上师什么都知道(全知),在生活中认为上师有这样的能力、那样的能力,当你发现他不是的时候就开始矛盾,那是因为你的见地错了。但他们又不讲这些,却拿视师如佛来骗人,有些骗子就是这样的。所以,初学者不能去学这个,先要检验善知识是不是对的?
以三转之见地,认定上师之一切所作为觉性之光明,故而获取如佛陀一般的加持。
我们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会说一切都是上师的显现。当你真的认为上师的一切都是光明显现的时候,就会得到佛陀的加持,因为一切真的就是佛性的显现。但你要这么认为,这个认为会从观念上慢慢变成觉受。如果你觉得他没有过错,得到加持,就会变成力量,就很容易安住进去。
在修行的过程中,无我自然就出现了。“我”这个东西就不冒头了,你会发现“我”不冒头的时候,才是最快乐、最放松、最无执。“我”冒头的时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那种“普天之下,舍我其谁?”“冲啊!”即使冲了以后会被炸死,但炸死了又来再冲,这就是轮回。他没有放弃,放弃哪有那么容易啊?不是头脑中想一下就行的,要在心里的觉受中彻底放弃,这是视师如佛的原因。
修行性的讲这些,大家听得懂吗?这样就能获得加持。为什么大圆满要依靠信心证悟?到了这个程度,如果坚持视师如佛、坚持菩提心,坚持观察自己,你是不会走入误区的。当然,我前面说的菩提心的误区,是因为执著它,其实是执著菩提心带来的一种快乐,已经违背真正的菩提心了。真正的实实在在的菩提心、视师如佛,是不会走入误区的。
但视师如佛有个前提,你一定要择师,你没有足够的分辨能力,也没有修行能力,就很容易被带到坑里面去。藏传佛教要求择师,要观察上师十二年,我们现在有没有十二秒?听到风就是雨,你不上当才有个鬼啊!
而禅宗证悟,则依靠“疑”,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但这个所谓的“疑”,其实正是“信心”的反方向表达。
禅宗到后来靠的不是所谓的信心,禅宗的证悟则依靠“疑”,经常说的“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疑”跟“信”似乎是冲突的,实际上不是的。禅宗所谓的“疑”,其实正是“信心”的反方向表达,表达的是信心,不是真正的疑。
禅宗之疑,并非否定性的疑,而是希求性的疑,
疑有三种,有否定之疑、疑惑之疑,以及追求之疑。禅宗是追求之疑。什么叫做否定之疑呢?他怀疑直接就是错的,已经否定了。还有就是摇摆,以及出现懈怠,觉受止滞不前的时候,就会这样子——对吗?错吗?搞不定、进不去,这是一种疑。
还有一种,认为它一定有,狗舔热油档,老子一定要把它搞清楚,这恰好是一种信心。否则他怎么疑啊?早就不疑了,调头就走了,或者犹豫不前。他想前却前不去,这种叫做“狗添热油档”,产生这种“疑”叫疑情。所以,这个“疑”其实是信心的反方向表达。
禅宗之疑,并非否定性的疑,而是需求性的疑,就是追求性的疑,意思是我要去搞清楚它。
这种“疑”与“情”裹成一团,可以达到“狗舔热油档”的程度,即所谓的“疑情裹成一团”,
参到后来真的是日夜都在参,随时随地、不自觉地参。我们现在要学他这样天天去参,你是搞不下去的。当你还没有形成疑团、形成力量的时候,有人约打麻将,一定会打完麻将再参,你会丢掉它的。但那些参成习性的人,会一边打麻将,一边想卡二条是觉性吗?中间不自觉就上去了。有的人参到梦中都在参,这叫“疑”吗?这叫发癫,癫一定是靠一个巨大的心力推动着他,这是一种信,所以叫做“疑情裹成一团”。
难离难弃、日夜盘恒、舍生忘死的程度。
他们为了搞清楚这个东西,就去行脚,那些大禅师从江西走到湖南,湖南又走到江西,全国到处走,每个山头都去拜。不像我们现在,坐个飞机、打个的士,还发个短信:“上师,派车来接我啊!”“怎么派车这么迟?我都等了几天了!”那时候你敢啊?穿个破草鞋,背一个大框框,就像玄奘西行背着大框框走来走去,踏破草鞋。
这种“疑情”,根本不是什么否定,或者是对是否存在开悟还不确定的“疑”,
是不是有这种开悟?不确定,他肯定确定有,只是搞不懂。如果他是怀疑有没有开悟,他就不会这么努力。他确定有,只是自己不懂,他才会拼命这么去追,这个疑是需求性的。这种疑是什么呢?
而恰恰是日出之前,将明未明之即的那种充满信心的追求和期待。
这不是真正的疑,而是信心以另外一种方向的表达。
《佛说入胎经》云:难陀。汝莫信我莫随我欲。莫依我语莫观我相。莫随沙门所有见解。莫于沙门而生恭敬。莫作是语。沙门乔答摩是我大师。然而但可于我自证所得之法。独在静处思量观察。常多修习随于用心所观之法。即于彼法观想成就正念而住。
他说:“难陀,你莫信我,莫随我欲。”你不要相信我,也不要跟着我想什么你就想什么。这是禅宗的教育方法,别当成你也可以这样——我不要出离心,我不要菩提心,这是不行的。
“汝莫信我莫随我欲、莫依我语”,不要听到是我说的就去背诵它。“莫观我相”,连生起次第都否定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莫随沙门所有见解”,沙门就是出家人,不要一听到就去背诵。“莫于沙门而生恭敬”,这个很让人受不了。他的心思完全要去搞清楚,他就朝着这里去。“莫作是语”,不要去说沙门乔答摩是我大师,不要到处去说我是你老师,你丢我的脸,哈哈!
“然而但可于我自证所得之法,独在静处思量观察”。你不要去看表面的东西,你要把我说的东西去观察、去思量、去修行,这是禅宗要干的。“独在静处思量观察”,这是参嘛!“常多修习随于用心所观之法”,还要去串习,所观之法要天天多修习。“即于彼法观想成就正念而住”,我教给你的方法要去观想,然后慢慢成就真正的正知、正见、正念,然后安住在上面。
自为洲渚。自为归处。法为洲渚。法为归处。无别洲渚。无别归处。
自为洲渚,“渚”是什么意思?是湖中一个小岛的意思,自己成为自己的依处。大家千万不要认为“我就是我的依处”,别那么幼稚,他说那个“自”已经是觉性了。
“自为洲渚。自为归处。法为洲渚。法为归处。”你学的法是湖中一个小岛,然后以它为归处安住在上面。前面说的“然而但可于我自证所得之法”,这个法为归处,就是你要去串习它,安住在上面。
“无别洲渚。无别归处。”无别是最后证悟的那个无别无执,安住在无分别的心那里。这是指导禅宗修行的一大段话。这个不是疑,不是只信那些简单的概念或者方法,而要直奔最根本的东西去。如果没有真正的信心,根本就玩不下去。
如经文所说,禅宗之疑,并非我们平时认为的不相信之疑,而是反对迷信,用真修实参,达成证悟。
自己什么证悟都没有,就说“我是学院的”——你是学院的就证悟了?“谁谁谁是我的上师”——关你什么事啊?不能这样子!一说就开始背诵书上的语言,比如“一切境相由心现”——这些话谁不知道啊?不能学这些口头话,禅宗非常反对口头禅、狂禅。
“自为洲渚。自为归处。法为洲渚。法为归处。无别洲渚。无别归处。”无别就是无分别的意思,直奔本体而去。所以,反对迷信,用真修实参,达成证悟。
这种参行看似简单,但却需要长时间的坚韧不拔和一锥到底的意志力量,如果没有对证悟超越常人的希求和信心,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这种参行看似简单,好像天天在参,没有搞那么多仪轨,也不会像密宗一样,好多各种各样的坛城,没有那么多外在的东西,看起来很简单,找一个地方一坐就完了。但却需要长时间的坚韧不拔,以及一锥到底的意志力量,大部分人根本就玩不下去。
如果没有对证悟超越常人的希求和信心,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这种人恰好对证悟、对开悟有绝对的信心,以及绝对的需求,厉害到不得了,才玩得下去。千难万险绝不回头,我们需要的千难万险吗?我们试一试嘛!大家马上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你们有几个修得下去啊?我们要不要赌一把?所以,这种信心真的很难!
因此,这个阶段,更需要认真清净戒律,认真扩展菩提心和修习视师如佛,对于稳固信心有巨大的作用。
到了有一些境界的阶段,更需要修三主要。三个阶段都需要见解、信心和境界,但这个阶段最需要的是清净戒律,因为这时候容易因狂而犯戒,特别是密宗的三昧耶戒。认真扩展菩提心和修习视师如佛,对于稳固信心有巨大作用。
那些见地不是不搞,而是分一部分精力去串习菩提心和视师如佛,去除我们去实现这些见地的障碍。如果你不去除障碍,老是去怼见地,见地不一定能落实。因为它总是有污染,老是触碰,永远摸不到,永远不能安住。
是什么东西只让你触碰,不让你靠近,不让你融入呢?——我执!我执就是最厉害的法执。你现在不要提法执,我执就是最大的法执。你把我执弄了以后,最后融入进去,你就开始清楚遍计的人我跟法我是怎么回事,因为那是一种智慧。
就四种信心来说,此阶段可以处于欲乐信、胜解信甚至不退转信三个层面,如果透悟,则肯定获得不退转信。
前面说的四种信心: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当你到达这种程度,可以处于三个阶段——欲乐信、胜解信,甚至是不退转信。这三种信都有可能,但大概率都是不退转信。
如果透悟了,那肯定是不退转信,那时候他对成佛也有绝对的信心,甚至相信我就是佛了。那时候真的没有十力四无畏的功能,但他相信自己就是佛。因为他没有自己,自己就是心,除了这个就没有其他的了,不可能不是佛,再也找不到其他什么东西。那时候可以叫做瑜伽士,一丝不挂,就挂个佛,连佛也不挂,所以是佛,那个时候会成佛。
有了这种信心,这种力量扩展起来,就会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这些东西。这就是境界跟信心之间的交互关系。我也不知道你们听不听得懂?我都没时间调戏网上的师兄,网上的师兄听得懂吗?这些应该懂的。
我们要深深地去思考、修行,我们现在接受的大圆满传承是很珍贵的,珍贵到不得了!大家都觉得好像很随便,活佛、上师给我们灌了顶,就觉得好随便。不是的,无始劫来积累的福报就这么一点功德,你不能把它浪费了,这个力量真的好大!
刚才说的初地菩萨进去以后,一切都消失了,已经现量见到觉性了。我们把这种状态表述为什么?表述为遍计的我执跟法执没有了,但并不代表你对觉性彻底清楚了。
如果彻底清楚,他就是佛了,但他不是佛,只是对它的体清楚了,对它的用还不是很清楚,所以还会有进出,还有法执。还有俱生我执也会造成它有进出,但对于大圆满的行人,就算是开悟了,由于没有显现,对觉性的本体都不是非常清楚,所以叫做总相性的证悟。
但安住方式跟八地菩萨是一样的,靠什么来的?这个透悟不容易,不是你明白一点点东西就行了,那是一种安住智慧,是很难达到的。不是说你啥都不想、啥都不做,那是个傻瓜,那种深深的明了很难,要靠什么?——信心。
所以,大圆满强调信心到骨子里面去,就是这个原因。信心会把我们安住本性的障碍(我执)压到不能发声,你要经常问自己:“你是哪位?”没有位就是法味。
网上有师兄问净土,没我执就是净土,“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些是有实际意义的,并不是简简单单一句话。我们要很认真地去修行这些东西,要有见解,要去修行。特别想要快速证悟的人,哪怕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必须这样子。
今天终于把这个讲完了,下堂课继续学习《黄檗禅师传心法要》,在此跟黄檗禅师老人家道个歉!
好,我们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16课——信心与修行04
-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第18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