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新加坡曾经讲解过单空的九个相关词汇:思维、观修、觉知、觉受、观照、觉照、见地、境界、明智。就对付情绪方面,单空闻思,可以在思维层面上转移和化解负面情绪,单空观修、觉知和觉受可以在直觉层面上压制和化解情绪,单空观照可以在安住层面照见并化解情绪,单空觉照和境界可以在念头和情绪一出现,即立即将其化解,单空见地和单空明智可以引发上述所有的单空修行及其功德,乃至部分息灭心识执着。因此,单空如果修德比较深入,对付负面情绪根本不在话下。
但和上面一样,我们的单空修行已经十数年了,不但上面所说的那些功德“如梦如幻”,且最基本的负面情绪都无法解决,为什么呢?
最基础的原因,和前面所说的观修不力几乎一样,没有出离心,意味着无法有太多的时间,用很强的希求心去观修;没有菩提心,意味着修行难有法喜,难以深入;没有切实的、细致的空性正见,修行总是卡顿甚至走入误区,无法达到相应的程度,不但那些功德自然不现前,连负面情绪也无法对付。
具体一点的原因,单空修行要求达到周遍、透彻、清晰和非意识四个标准,任何一点我们没有做好,就可能修不上去,也起不到相应的作用。
如我们团体的人,修单空很多年,但大部分时间都在观修色法的单空,意识层面的单空修行却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和心力,这就是不周遍,恰好负面情绪的主要行为者就是意识,于是,当意识翻滚起伏负面情绪时,相续被肆虐,自然是理所应当。
透彻的意思,是所有的对境,必须在心前是无有的虚幻。不能停留在平静和喜乐的层面。如单空对付情绪,化掉了苦,留下了乐,化掉了乐,又陷入无念平静,于相续深处的执着无动于衷。这是由于坐下修“行”和内观不透彻的原因。
清晰的意思,是见、修、行、果都十分清楚,明白自己在不在误区。
非意识,是修行所得的功德和境界都非意识捏造。
我们常说在烦恼起来时,看着它就行了,这不是一个初学者能够做到的,就单空修行来说,我们在新加坡曾经讲解过单空的九个相关词汇:思维、观修、觉知、觉受、观照、觉照、见地、境界、明智。起码要达到觉照比较自在时,才能看着烦恼起来,直接照见其虚假,无需着意对治,等其自然褪去。
大德开示:此段憨山大师的诗偈,可以是究竟空性的直指,也可以是单空渐修的开示,中间也牵涉到如何对付情绪的说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憨山大师《观心铭》:
观身非身,镜像水月。——夺己的结果。观修
观心无相,光明皎洁。——无与光明,二则单空,一则觉性。
一念不生,虚灵寂照。——观照、觉照、境界。
圆同太虚,具含众妙。——周遍、功德自成。境界。
不出不入,无状无貌。——单空则安住、觉性则动静一如。
百千方便,总归一窍。——无有、唯一。观修,见地。
不依形气,形气窒碍。——去相、去执。观修,见地。
莫认妄想,妄想生怪。——非意识。区分思维和明智。清晰。
谛观此心,空洞无物。——可单空,可觉性。需透彻。
瞥尔情生,便觉恍惚。——情绪起伏。
急处回光,着力一照。——观照、觉照后化解。
云散晴空,白日朗耀。——觉受和境界。清晰和透彻。
内心不起,外境不生。——境界。清晰和透彻。
但凡有相,不是本真。——单空或空性。需清晰和透彻。
念起即觉,觉即照破。——观修,觉照,见地。
境来便扫,扫即放过。——观修,观照,安住。
善恶之境,随心转变。——善恶二心,分别有二,空于一觉。
凡圣之形,应念而现。——圣凡之念,源于执着,念去即无。
持咒观心,如磨镜药。——积资等于清障。渐修方法的开示。
尘垢若除,此亦不着。——自心清明,亦不执着。见地。
广大神通,自心全具。——光明本具。觉受,境界。
净土天宫,消遥任意。——解脱自在。境界。
不用求真,心本是佛。——真本如是,去执即是求真。
熟处若生,生处自熟。——熟即执着,生即功德。观修。
二六时中,头头尽妙。——全体皆真,无处不妙。见地。
触处不迷,是名心要。——所见所闻,不离觉性。见地。
四、空性转化和息灭心识执着:
如果真实证得空性,自然转化和息灭心识执着,二执自然消去,心识成为智慧。其时,根本不必对治情绪执着,连心所执着也不必对治,所谓“念头越多越快乐”、“烦恼即菩提”。“五毒即五甘露”,在证悟踏实的情况下,并非虚言。因此,情绪在这个时候不是问题,一是很难出现负面情绪,二是一旦出现,那也是空性的游舞。空性和单空在这点上的区别是:单空对情绪有照见,知其虚假,含有对治和化解的意味,而空性则完全视情绪为自身一体,随其自生自灭。
总结而言。闻思、禅定、观修、单空和空性,都能在各自的范畴,不同程度地对付负面情绪,但每一种修行都需要长期串习,需要依止善知识。仅仅依靠看几本书,听几句法语,获得一点知识,就想对付负面情绪,显然是不切实际,不但无法真正摆脱负面情绪,而且长期被情绪折磨,极有可能退失或者走入误区,贻误自身慧命!望同修们慎重!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我们开始禅七的第五堂课,今天已经是第二个七了。我听清迈的师兄说现场还有八十八个人,这已经算多的,等到两个七过后还会再少。
请大家记住,修行不是求人多的,有人说“好多人啊,我们就是正确的”——不是的,如果这样想的话,密勒日巴就惨了,他一个人在山上修了十几年。
修行不是比人多的,修得很好的其实是一个人修行的,并不是这么来打堆修行的。为什么我们现在要来打堆、打禅七共修呢?因为现在自己一个人修行的力量和智慧都不够,没有办法。我们需要从互相的交流、对撞、磨砺中间,来获得一些修行的智慧以及精神支持。其中有互相的良性加持,也有可能是邪性的加持,或者是让人退失的加持,这都很难说的。
既然我们愿意凑在一起来修行打坐,主要是为了获得正面方面的加持。但是,真的修到很厉害的时候,比如闭关,从来不会说:“来,闭关,大家陪我一起去闭关!”比如密勒日巴带了一大群人,然后到山上去开个山洞,那叫闭关啊?不是的,他就是一个人修的。修行到后面的时候,我慢的一个最典型的表达特征就是孤独,会特别的孤独。
修行到后来就是这样子,有时候孤独感会翻起来。闭关的人前一年的时间,很多时候都在跟孤独打架,内心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念头冒出来,想要出去,特别想念以前的亲人。以前那些得罪他、害他的人,那个时候都变成了他想念的对象。
很多关到监狱里面的人怕关小间,原因就是这样的。别人跟他打斗,他恨得咬牙切齿,其实是生命力的一种发挥。但是关小间,没人去跟他说话,也没人去跟他打斗的时候,他要跟自己打,那真的是残酷!这就是人性。
人性,这是一种人文性的说法,佛教的术语就叫“人我执”。人我执的特征,从心所上来说叫“我慢”(七个慢中的最后一个“我慢”,就是“我”承载的慢),还有八苦中间的最后一个苦——“五阴炽盛”。(八苦分别是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其中最后一个是“五阴炽盛”,取五阴作为我们感知、认知的一个基础而产生的苦,这个是很苦的)。
所以,真正的修行其实要一个人修,那为什么还要打堆呢?因为在我们这个阶段真的要打堆。从而产生一个问题:如果打堆这么修,是不是一直这么打堆下去呢?其实不一定,单独个人去闭关修行的成堆,但在打堆中间修成就的也有。
我们知道最典型的两个例子,来果老和尚和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在高旻寺参加禅七,香灯师父来倒茶时不小心,把他的水杯碰落在地上,他一下就开悟了——“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歇”。
来果老和尚是一直在高旻寺领众三十余年,领众就是带领大家打坐。他开悟比虚云老和尚还早,但大家要记住,“开悟早”这个词汇、这个说法容易带有一个错误——把开悟当成了一个具体的好像确定性的东西,其实开悟是很模糊的。
在很多不同的书籍、故事、典籍里面,“开悟”这个词汇都没有确定过(没有个决定的东西叫“开悟”)。我们只能笼统地说:我们明白我们的心是怎么样的。但这个“明白我们的心是怎么样的”有程度,这个程度可以拉到很大,有初步的触碰,有慢慢开始清晰,又慢慢开始掌握,然后功德开始显现出来。所以禅宗有破初参、有重关、有牢关,大圆满也有很多的层次。
大圆满初悟了以后,觉得你不行就要去修四瑜伽。大家还记得《椎击三要诀》里面的一句话:“断除喧杂修为贵,等住勤修四瑜伽”。如果接受过这个传承的人,应该记得这些。就是因为有程度,所以他要一直这么修上去。
来果老和尚三十岁左右开悟,虚云老和尚五十六岁才开悟,听起来差别很大,但不一定虚云老和尚的修行就比来果老和尚差。有些慧力很高或者福报很好的人,“啪”的一下就触碰到了,这也叫开悟。慧力很高,因缘也很好,但他的业障可能很深,虽然触碰到了,但根本就不能够把握。事实上要折腾很久,得有这么一个过程。
虚云老和尚一直都非常清静,很艰苦地修行,各种业障、痛苦,在那个艰苦的修行中,早就开始磨尽了,相续相当的清静,他就是不明白底层那个最根本的东西。他禅定也很好,在开悟的前一天晚上,他已经产生了神通,看到墙隔壁的香灯师(点灯的师父)在小解,也就是能够隔着墙壁看到了东西。他也知道这个不是开悟,只是功夫落堂了,小神通不算什么,结果第二天“啪”的一下证悟了。这个证悟的程度相当高,他描述出来的证悟就有相当大的境界,这种也叫开悟。
我们有个认知的习惯,平常对心、对语言,没有花很多的时间、精力去了解,每个人对一个词汇都有不同的想象。按照因明学上,就是名相里面有法相,每个人的法相对这个名相是不一样的。“开悟”这个词汇是个名相,写在纸上是两个字“开悟”,听在声音里面是“开悟”这个音频,英文还不知道叫什么?不管它叫什么,但每个人对它赋予的想象是不一样的。
没有开悟的人对开悟的想象叫法相,但是初步开悟的人在这个词汇上有相应的事相。每个人的事相是不太一样的,虽然他们可能认识的是同一个东西,但是它的程度、广泛度,都太不一样,而且认识人的本身也是不一样的。这个人可能业障很深,这个人可能业障很浅,这个人可能是普贤王如来——“砰”的一下就成佛了。
这个词汇差别很大,也就是每个人的事相也是不太一样的。听得懂吗?我们不能够把这个词汇“砰”的一下套在一个人身上。一个人说“我开悟了”,其实他的话里是他抓到了一个东西。他的名相是抓到一个东西,他的事相可能是胡说八道,也可能是某种境界,或者是某种直觉认知、某种禅定的东西,也可能是真的触碰。所以,这是一个很模糊的东西。
由于大家沟通不方便,特别是跟那些祖师,他们也不是每个都有神通,于是出现了斗机锋。斗机锋的意思,就是两个人在过程中把你的见地说出来,但是不能去说这些术语、不能去说这些名相,因为名相谁都会。你就去说你这个事相用什么样的东西来表达,你处在证悟里面,这个悟会导致你有什么样的事相出来。
“我不执著,我没有分别心,虚空跟岩石在我这里是一样的……”,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来表明自己证悟,而且都不能用神通,因为神通不能说明你证悟了心性。所以非常的花哨,也不能够得到确定,但大家都很喜欢这种东西,喜欢不代表我们真的能够通过这样就获取解脱。
说远了,再拉回来,也就是大家听到这些东西要冷静。因为几千年来,大家都在这些事情上犯浑,不是说我多伟大,像我这样想来理清楚这些的,从古到今的大德成堆。
禅宗里面甚至流行一句话叫“禅宗杂毒海”,说禅宗里面有很多毒,如果弄得不好,会把菩提翻着毒药。有很多这样的,比如“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一句对的话,反而把你像驴一样套在一个桩子上,让你摆脱不了。
大家不要听到这些就兴奋,要踏踏实实地修行。要踏踏实实地修行,就回过头来说我们的禅七,要一次一次地这么坐下去。每一次坐的时候都要告诉自己:“我是在修行,我是在磨尽我的障垢、消除我的散乱。不管是集体的修或者是个人的修,都要坚持下去!”
一个七参加完了,回去的师兄们得继续修行。留下的师兄也一样,要珍惜这个机会,共修真的有互相的一种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在佛教里面给了一个词汇叫“加持力”,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影响力。
那为什么会叫加持力呢?因为有些修证者,他们特殊的智慧以及能力,会让跟靠近他的人确实受到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比普通人的影响要大一些,我们称之为“加持力”。但也不一定,这跟接收者的信心和业力,又有相当的关系。佛陀的加持力够大吧,但提婆达多就是不听,有时候甚至起反作用,所以都不能够绝对。
在佛教里面,你找不到绝对的事情,如果只能找到一个绝对的事情,就是你证悟了的东西,它是绝对的。没有对,找到了反而无话可说,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这个事情,我们用心去了解心自己,是能够做得到的。
虽然我们只剩下一部分人,非常随喜你们,但是要坚持,回去的师兄也要坚持。为什么还是要尽量鼓励大家参加呢?初期的时候就是要参加这样集体的修行,还有你一定要混个脸熟,为什么呢?如果你不在一个真正的修行团体里面,大家熟悉一点,得到的资讯、交流、沟通,特别是修行方面的东西,就会变得很少,大概率走偏或者走不下去,更谈不上去接受什么窍诀,不可能在网上去问什么窍诀的,这搞笑、扯淡!
所以制造这么一个机会,大家可以互相认识,你真的想解脱,就需要参加这样的活动。(鼓励大家来参加,并不是为了嘎腰子,你们都回去了,腰子也没嘎成,亏了?陈总你办事不力,腰子一个都没嘎到,哈哈!开玩笑!)所以要参加真正的修行,我跟大家就说说这个。
回到我们今天的话题“如何对治情绪”,我今天一定要把它讲完,不然维摩诘老人家下个禅七都不能出场。下个禅七我想让他老人家正式地出场,这次禅七就要把罗汉们和菩萨们都怼光,下次就能隆重出场,文殊菩萨一去见他就出场了。
“如何对治情绪”的内容本来不多,两天就应该讲完了,整个课程我是准备四天就讲完的,结果多拖了一天。单空是我们这群人修行的一个主要内容,今天关于单空的修行就加多了些内容,所以时间就拉长了一点。但在讲的过程中,如果两个小时还讲不完,我会拉长点时间,大家要有点耐心听过去,真正的修行人会喜欢听这些内容的。
上堂课讲了单空,单空的修行能够化解一切所境的执著。所境,就是心对面的所有的境都能够化解。“化解”这个词汇大家要了解,就是心里开始认为它是一个实有的东西,慢慢地化解,直接认为它不是实有的。这种东西要闻思跟观修同时来才做得到,起码要做很长时间的观修。
闻思不一定要那么细,最好是很细,五部大论都读了,特别是《中观》读得很好,各种自续中观、应成中观都溜溜熟。这种思维会让你的心相信,它是理性的、是逻辑性的,是推断,让你真的相信面前的东西根本就没有实体,就是个幻相。
摸到很沉重的东西,比如我手上的杯子非常的沉重,如果用去砸人的话,真的会砸出一个窟窿。但是,你的心直觉就认为它完全没有实质,这种硬(触感)、形状、颜色乃至于气味全都是幻觉,犹如梦。这就是单空所要达到的一种状况——如梦如幻。
幻,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像三维投影一样的东西,有影像但是没有触感,这是我们对幻的一种认知。
梦,有一部分可以像幻,但是比幻更深,因为梦可以消失。而且梦中的东西可以很硬,你可以在梦中去撞墙的,但梦一消失,墙也没有了。
所以,梦比幻更深一点。对这些词汇可以不这么理解,你说幻跟梦没有什么样,那随便了。总的来说就是没有实质,这是对物理外境的一种确定,是所境的一部分物理,还有是心境。
四、单空化解思维、心所执著,转化心识执著:
单空的修行能够化解一切所境的执著,所境分内外,就外境方面,单空修行能够确定一切物理现象俱非真实存在,
上堂课我的课件上面写成了“能否定一切物理现象俱非真实的存在”,恰好反过来了,有些师兄提议把它改为“能够确定一切物理现象俱非真实的存在”。之所以我的课件不愿意外泄,是因为我自己都没看过第二遍,万一里面有错字呢?但是,这些内容听打以后可以给人家看,都是可以公开的内容。
所以,单空修行能够确定一切物理现象俱非真实存在,也就是我们前五根的对境以及五根本身,俱非真实的存在。这个五根的本身,“五根”指的是物理根,跟平时我们所说的根的词汇不同。比如我们说的眼根,眼根的物理根就是眼球、眼睫毛、眼神经等东西,但真正的眼根是能看的能力。这个根你要把它空掉,它就成了明觉,所以物理外境指的是这些物质成分。
好,这是单空起到的一个作用。
而于心境方面,即思维念头的执著、心所执著,
心境就是意识,以及意识的一些作用。我们意识的直觉、思维、念头、情绪,全部属于意识。甚至于禅定,禅定属不属于意识呢?意识停止以后,如果是很深的禅定就进入阿赖耶识了。
但在一般的禅定里面,很平静的时候还是有念头,这是谁做主的问题。阿赖耶识做主,其实就开始进入定了。然后阿赖耶识的力量慢慢退让,你思维了,念头、情绪开始做主,其实你就出定了。这是普通的定,用唯识就是这么去解释的。我们所谓的心境,一般是指意识层面,当然你也可以深入到阿赖耶识层面。
单空的话,刚才物理境已经全部否定了,在心境方面也是一样的。物理境表现为念头思维的执著,以及各种心所执著。心所执著也是刚刚说的五十一个心所,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有各种各样心的运动状况,贪、嗔等等。
我们指的情绪,往往是乐受和苦受,其实乐受和苦受是情绪的结果。但我们指的就是这样——“我情绪不好”,情绪不好指的是你有苦受。苦受很复杂的,可能是因为贪,或者贪不到,有些是愤怒等等之类的。乐受也是因为贪到了,或者因为嗔把别人打翻了,也会产生乐受。
所以,我们指的情绪主要是指平常说话这种乐、苦比较强烈的时候。比较阴郁的时候,我们就叫寂寞,这也是一种情绪,或者叫“好郁闷”。郁闷很长又很强烈,影响到身心健康的时候,就是所谓的抑郁症,抑郁症其实也是一种非常强烈到我们已经没办法去控制的情绪。
单空修行也能将其息灭和化解。而于能境,即心识执著方面,
真正的单空修行,念头可以化解,心所执著也可以化解。心识的念头、执著,这个算是所境。但在很多其他的派别(宗派)的修行里面,他们可能把思维、情绪这些都叫能境。
请记住我们走的是广行派,深层次一点,实际上这些叫所境。真正的能境是心识方面的执著,上堂课曾讲过,就是我们的意识见分或者自证分。其实见分都不能算,勉强可以去算,其实要算自证分,是指这方面的执著,还有末那对自我的这种执著。
末那对自我这种执著,你都不知道是什么,你根本就不知道。我们勉强可以非常粗大地知道“我就是这一坨肉——人”,而且它是根本,在普通的社会认知里面,连法律都是这么规定的。这坨肉体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我们绝对不会指着虚空说“那里有一个人,你不能伤害他”,不会吧?我们指的“人”就是这么一个个体,所以,我们的执著其实大部分也是对着这个肉体来的。
我这个肉体就是“我”,我们的痛苦、欢乐都是因为它。长得漂亮——我开心;丑——我就难受;你伤害我——我就痛苦、恐惧;我身上插一把枪,没有人敢来伤害我——我就有安全感。所以,我们的执著是对着这一坨的(大部分的“我”)。实际上,这是唯物主义的一种观点,认为这个肉体是一种“我”。如果这一坨消失了,“我”就没有了,所以要趁这一坨在的时候,及时行乐,获得最大的快乐,也非常恐惧这一坨消失了以后就啥都没有了。
但真正的“我”不是这样的,深层次的一种“我”,是心执著认知者,执著这种认知出发,执著这个认知能够安住,是执著这个。这个认知者在唯识学上叫阿赖耶识的见分,即阿赖耶识的明分。阿赖耶识有这个能力,它可以明、可以去认知,还可以呈现。
但是,我们把阿赖耶识呈现那部分就叫“他”,把能认知这部分叫“我”。造成这种方式的就是末那,所以末那跟阿赖耶识一定要打堆,离开了末那识就没有阿赖耶识,那时候的心就不能叫阿赖耶识了。但是,可能还会有心不明白它现起的一些执著,就是法执。菩萨的心就是那样子,也能够成为一个相续,所以叫阿陀那识。到佛陀的时候,这些就全没了,唯一心性。
单空修行能够部分转化前五根识和阿赖耶识,
为什么叫做部分转化前五识呢?我们先不说前五识的作用,比如眼睛所看到的东西、耳朵所听到的声音,其实通过单空修行都能够转化的,连对境都能够转化。所以,道家也能够穿墙入室,天人也能够飞。我们听到是很难听的声音,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听到的所有声音都很好听——诸声圆满密咒性。你不一定达到密咒那样的高度,但会觉得听到很好听的,没有杂音都可以做得到。
转化对境已经是对境被转换了,说明他的见分也相应的转变了。见分转变了,这个识已经产生了部分的转化,阿赖耶识的种子都变化了。这个听起很学术化,大家听过去就行了。其实是很实际的修行,但是,用这些词汇说出来,大家会觉得很学术化,我讲慢一点。所以,他能够部分的转化前五识,也能够转化阿赖耶识,为什么呢?
能够寂灭末那识和化解意识。
因为会寂灭末那识,最后把末那识消灭了。通过单空的修行产生了很强的内观,我们会发现那种单空认知自我的能力完全是一种误会。我们所谓的认知能力,不是个体性的。你以个体性的方式、以一个点的方式发出来,就肯定会成为自我。而广阔的方式,无边的那种照或者那种明了,那就是佛陀的认知方式。以这样的广阔方式来认知,第一会遍知,第二会知道所有因缘的根本完全是一个东西——空性。你的认知就变成了佛陀,你没办法不成为遍知。
我们开始做不到那一步,至少会发现以个体这种方式去认知,一定会造成痛苦。第一,认知是狭隘的、有角度的,你以点的方式去认知一定会有角度,想得通吗?第二,你以点的方式去认知,认知惯了以后,你就会保护这个认知点,这种能力就会形成身体。保护这个认知点,你还会保护因为这种认知方式造成的身体。因为这是相辅相成的,身体消失了,这种认知方式也就消失了。
你这个人的认知消失了,你的认知方式也消失了。要么你变成另外一个人,要么你变成一条狗,认知的角度又变了。那么,去保护认知的这个点,以及这个点所引发的一切,就叫爱我执。所有的痛苦、世间的分别就来了,爱恨情仇就开始出现。这个道理能想得通吗?大家好好想想!
因此,单空如果修到位,则负面情绪一定会被彻底清除。
单空修行到一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种个体性的认知,而且认知的表示方式有很多,有意识的,有意识直觉的,乃至于停在阿赖耶识里面,根本没有消除这个认知习惯的。之所以禅定不能解脱,就是这个原因,但单空可以。
慢慢地,发现之后就不这么认知了,他就安住下去了。我们认知是为了干嘛?按照我们以前文化性的说法,就是“稳食艰难”(求口吃的,因为你要活下去)。活下去干嘛?保住这一坨(身体),保住这种认知,这是第一个。
还有一个,这一坨既然在,我就要让它快乐。为了让它快乐,我就要去找这样、找那样,贪跟嗔就开始了。还有,你不能让其他人来伤害这一坨。这一坨已经很表面了,但这一坨保护的最根本的认知,你是毁不了的,真的毁不了。
你把身体毁了,再换一个身体又来认知,这是轮回的原因。如果单空修到一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种认知根本不必要这样,不要以思维的方式、以寻找的方式,所有思维、寻找的方式都是错的,要歇即菩提,所以益西钦哲会骂华智仁波切。
有一次,华智仁波切闻到益西钦哲身上有一股酒味,心里想:“怎么喝酒呢?还喝得如此醉醺醺,难道不知道饮酒违背佛陀教言吗?”正在这样分别时,上师将他打倒在地,一边朝他脸上唾口水,一边用小手指指着他骂道:“你们这些寻思者,竟生起如此恶分别念,真是老狗一样!”原因就是这个。
单空修行走到一定的时候,他就能够做到这一点,然后安住下去。由于没有菩提心,他就可能进入灭尽定。这个过程描述起来轻飘飘的,上嘴唇打下嘴唇,哔哩吧啦,什么都说完了。但你要去做,那个习性真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很多人修行了好多年,一个简单的个性都改不了。为什么容易修单空里面的色法呢?因为色法是很好改的,属于江山——江山易改。但是人的贪、嗔、偏执的个性、狭隘、容易嫉妒,这些东西很难改——本性难移,因为那是真正的自我、深层次的东西。身体也很容易改的,动个手术就改了,你越来越老,每天都在改,但是你的心智就不会改。
几千年来,人类的社会形态改了又改,各种文化变化了又变化,人性从来没有变过,所以本性真的难移。你要去修行,就要串习,一点一滴的信,这些执著的性就开始减轻,然后你才会看到曙光。看到曙光了,你再也不会去想佛教是什么迷信。
迷信是他们给你吹了很多的牛,你又没有看到它,然后你认为它是迷信。这跟吹牛没有任何关系,是超级实在的一个东西,也不是现在的毒鸡汤。现在网上的鸡汤,说佛法的成堆,我看到都哭笑不得,就是为了说而已、为了吸引流量。佛法这种东西,就要准确地认识,长期地串习,产生清晰的结果,一定要这样子。
OK,这是单空的大体作用。我们继续说下去,今天这堂课就是说单空。后面的空性呢?真正的空性就算了,给你们念过去。单空修好了,空性就是一念之间。单空修好的话,你去找那些成就者,两下就把你弄翻了。
有时候真的是好笑,单空和空性没什么太大的差别,但差别又太大了,是质的差别。同时也没什么,真的叫咫尺天涯。世界上最长的距离就是单空和空的距离,同时又是最短的距离,它们几乎是靠在一起的。
我们在新加坡曾经讲解过单空的九个相关词汇:
大家记得吗?很多网上的师兄或者现场来的师兄可能不知道,以后慢慢会把它公开,这是修单空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知识。有哪些?
思维、观修、觉知、觉受、观照、觉照、见地、境界、明智。
这些词汇在很多的佛教书籍,禅宗、大圆满、大手印的书籍,以及大德们的开示里面经常会看到。但是,你看到它的时候,这个名相里面的意义可能是不一样的。大家要注意,我们在讲单空的时候,我们这个团体修单空的时候,这些词汇全部是有明确含义的。
我们在新加坡主要就讲这九个名词,这九个名词真的搞清楚了,单空所有修行都明白了。文档好像还没搞出来,有人听打出来了,但我还没作出修改。我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也看得不是很清楚,因为有白内障,马上要动手术,而且不能够长期地看着一个发光的屏幕,看起来会很费力,所以不愿意去做这些文字上的改动。
但我还是会把它改出来,改出来以后,大家可以去看一看。上面基本上不会跟你闲扯的,没什么鸡汤的,实实在在全都是修行。看起来一点都不像鸡汤文,没有好看不好看,如果要修行,你就要照它去。但你也可以不照它去,修行有很多路,不一定要走这条路。
在对付情绪方面,这九个名词其实都和它有关系。这九个名词的第一个,单空的闻思。什么叫单空的闻思?空性的闻思就是单空的闻思,因为你实现不了,在你那永远都是单空的一些境界、认知。
空性可以说是明空双运、大光明、离开四边,在你那里根本就是个词汇而已。如果你真的知道它的境界是怎么样的,还说什么啊?你根本对单空不会感兴趣!
单空要用力,是一种分别。就算他已经到了单空明智安住的时候,还是一种分别。他居然坐在那里动都不动,不是个傻逼吗?所以,这是个质的差别。
但是怎么讲呢?不管怎么样,虽然我们不知道空性是什么,但我们学的还是这些闻思的词汇。我们的直接感受就是什么都没有实质的、离开四边的,即使形成了境界,还是属于单空的,特别是有一定修行的人。
我们经常会说应成的见解、自续的境界,你学的是离开四边、明空双运,决择的是那个东西,但在你的境界里面其实是如梦如幻。而且这个如梦如幻还不是非意识的,是想象性的,所以你的修行非常差,就是这个原因。
想象性的和直觉性的是不一样的。直觉性的是什么?“我觉得真的是如梦如幻”,其实它是直觉性,不是真正的见地。在单空里面也要区分意识和明智,这个就比较深,一定要去找你们的老师来讲。不要认为大圆满才区分意识和明智,单空也要的。
不要把想象性的东西当真了,这种想象性的不一定是逻辑,它是没有概念的,是一种直觉,甚至是一种境界性的呈现。如果区分不清楚,你就上当了。这些区分你要去找老师,这些都属于真正修行上的窍诀。
就对付情绪方面,单空闻思,可以在思维层面上转移和化解负面情绪,
如果你天天去读“什么都是没有实质的、什么都是空性的、什么都如梦如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些负面情绪影响的时候,你会想到“都是如梦如幻的”——你去想它的时候,是不是有一定的消解了?这个很多人都可以做得到,但是凶了就不行了。凶了之后,你会发现你的郁闷、痛苦,把你的那些单空思维全部消解了。这就叫做“分别敌携犹如沙场童”,是指单空的层面,闻思都会这样子。所以,单空闻思可以在思维层面上转移和化解负面情绪。
单空观修、觉知和觉受可以在直觉层面上压制和化解情绪,
大家都应该知道单空的观修,夺啊夺啊夺……为什么叫四夺?夺就是一种观修,夺就要用心,是一种分别。就大圆满来说,夺它干嘛,你是个神经病,人家惹了你?人家本来是空性,好好地放在那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夺它干嘛?自解脱嘛,你要去夺它?夺本身就是空的——放下!
你一放下就是执著,原因是什么?你心里的相续不是上上根器,你没办法直接觉得这些是如梦如幻,所以普通人一定要修单空,否则你的空性一定是想象型的、感受型的,一巴掌下去啥都没了。
那觉知是什么呢?形成了直接觉知,对某些点的直接单空——我用的词大家要注意一下,因为我说话太快了,有时候我说错了自己都不知道。这叫内观的能力,内照(照自己)的能力有限,不那么清晰就会这样子。我说话的时候叭叭叭直接出来,其实我在随时照见自己头脑的运行,以及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
说得太快的时候,注意力一分散到你们怎么来听课的反应,我的观照力就失去均衡,结果说什么就成了口误——这也是修行不好的原因,但也不能绝对这样说,因为很多大德,包括法王如意宝老人家也有这样的口误。
你说有口误就是修行不好?你太天真了!这个话不是我说的,在书上都可以找得到,是索达吉堪布讲的。法王如意宝是我的根本上师,在我看来他就是示现、他是佛。
这是直接的看到一个东西,或者体会到一个东西,马上觉得它是空性,这就叫单空觉知。眼睛一看它——假的,不真实;身体一体会——不真实;听到什么声音——不真实,完全是心的一种游舞、是一种假象。
心的一种游舞,其实不一定是真正的证悟。心如果没有证悟到它的空性,心也可以游舞的。但你对心是朦胧的,这种状况在禅定中叫什么?我曾经跟大家讲过一个禅宗的故事——“烛明千里象,暗室老僧迷”,就是这种状态。一切我都明白,就是不明白那个能造成这种“明”和被明的那个“明”到底是什么,叫“暗室老僧迷”。大家听得懂吗?我讲得费力,你们听着也费力,但这是正儿八经的修行。
好,这是觉知。那觉受是什么呢?这种觉知会产生松脱、愉悦、安静、安宁,这个叫觉受。单空的觉受一般都是乐受,开始是乐受一个东西,执著一下放了——“啊,哦”(这是我表现出来的,其实你心里面不一定是这样的,但你心里面就适合配得上我这个安逸的表情)。
开始是乐,厉害的再深一点,把乐去掉了,它会出现很强的静,甚至是无念。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产生明、产生神通,这是单空,一层层的空下去,这是觉受。
觉受里面分为乐、明、无念三种东西,你也可以把之称为境界。单空的观修,觉知、觉受如果很厉害——我们现在的厉害可能在一些色境上很厉害,比如我们把身体照没了,声音听着听着就完全听不到了,变成了什么?耳根圆通里面说的“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单空修到一定的时候,夺夺夺,安静的时候就会这样子。
你说你没达到这个?当然了,你这样修怎么能达到呢?这都不是什么很高的境界,但也可以很高,如果有很好的上师利用这个东西来指引你的话,你很容易就认识本性。这个是觉受,首先夺空了产生乐,然后开始很安静,有明,再把明夺空了,就无念。无念再空了会变成什么?再深下去就虚空粉碎。虚空粉碎了,如果没有认识本性呢?再粉碎,还是没认识呢?又粉碎……狗咬尾巴,这个就是修行。
讲的这些大家听了就听了,如果做不到,那就是一些话。但也不是说人人都做不到,只要是正经东西,一直这么下去,一定做得到。关键大家都不是正经的东西,每个人都不把佛法当真,拿来玩,那你怎么玩得上去?
单空色法夺到这样的程度,慢慢就会走到心法上去。如果平常的出离心和菩提心修得很好,本身情绪就少了很多。出离心修得好,意味着很多喜欢贪执的东西就丢失了,没有就算了,我们也不会很难受很难过,也不会因为这个东西而惹起情绪和恐惧、要求。
菩提心很好的话则更厉害,所以菩提心一定要有一定的出离心才能产生。有人说:“我有菩提心,但这个东西你给我拿走,拿走了以后我就生气了”,这是什么菩提心啊?所以,菩提心要建立在一定出离心的基础之上。
但这两个东西(出离心和菩提心)有了以后,它本来就是单空的一部分。出离心和菩提心夺掉什么?夺掉你在内心里面的贪执,但很多人都不去修这个东西。因为色法夺了以后你绝对不会有什么不妥,把面前的桌子千刀万剐,你开心的不得了,但是真正伤到任何一点点自己的利益时,你就不干了。
你在观修的时候知道是假的,比如你拿了一个最喜爱的东西,喜欢喝茶的人会喜欢摆放最好的茶壶,比如几十万一饼的茶放在那里,你会去夺它的,为什么?你心里面明白夺了以后还可以喝,所以你愿意夺它。
真正的夺是什么?把你的茶给我,这叫夺——好了,不干了,那夺掉的不是茶,是你心头的好、心头的执爱,我们会为此难受。如果出离心修得好就觉得无所谓,也不会贪执这个东西。如果菩提心修得好,即使我贪执也会给你。为了自己修行会慢慢摆脱这些,实际上在一定程度就夺掉了。
但这个程度还是不够,要走到心的本质上去,就要去进行很深的内观。我们会发现心的各种各样的情绪,我们会照见各种各样的情绪。觉知到情绪的时候,慢慢就会变成照见、变成观照,会发现根本就不真实,所有烦恼、痛苦过了就算了。
相对于安静、宁静的觉知来讲,就像海里面起的波浪一样,过了就算了。每次波浪的时候就控制不住,很傻。然后知道这种很傻的认知以后,每一次在波浪生起的时候,你就带着单空的见解去看着它,或者用色法修出的单空觉受去看着它,最后发现它在你有单空觉受的这个注视、照见之上就空了,这个叫照见心的识蕴的作用皆空,还不能叫识蕴本身的空。
识蕴本身的自证分,它是一种智慧,就是意识的很多作用皆空。说得更具体一点,只是意识的作用,阿赖耶识的作用全部都是。末那识就是我执,它的作用就是这些不好的心所、很坏的心所,你照见它,它的作用全是假的,心就习惯了一点点地放弃它。顿悟叫做什么?一下就放弃完。
大部分就不是那样的人,我们全都是与我们的我执藕断丝连的那种人。王菲唱的关于谈恋爱的歌曲《匆匆那年》,描述我执是最好的,请AI把歌词打出来!
《匆匆那年》
匆匆那年我们 究竟说了几遍 再见之后再拖延
可惜谁有没有 爱过不是一场 七情上面的雄辩
匆匆那年我们 一时匆忙撂下 难以承受的诺言
只有等别人兑现
不怪那吻痕还 没积累成茧
拥抱着冬眠也没能 羽化再成仙
不怪这一段情 没空反复再排练
是岁月宽容恩赐 反悔的时间
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 是否还能红着脸
就像那年匆促 刻下永远一起 那样美丽的谣言
如果过去还值得眷恋 别太快冰释前嫌
谁甘心就这样 彼此无挂也无牵
我们要互相亏欠 要不然凭何怀缅
匆匆那年我们 见过太少世面 只爱看同一张脸
那么莫名其妙 那么讨人欢喜 闹起来又太讨厌
相爱那年活该 匆匆因为我们 不懂顽固的诺言
只是分手的前言
不怪那天太冷 泪滴水成冰
春风也一样没 吹进凝固的照片
不怪每一个人 没能完整爱一遍
是岁月善意落下 残缺的悬念
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 是否还能红着脸
就像那年匆促 刻下永远一起 那样美丽的谣言
如果过去还值得眷恋 别太快冰释前嫌
谁甘心就这样 彼此无挂也无牵
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 是否还能红着脸
就像那年匆促 刻下永远一起 那样美丽的谣言
如果过去还值得眷恋 别太快冰释前嫌
谁甘心就这样 彼此无挂也无牵
我们要互相亏欠 我们要藕断丝连
我们不能再扯远了,意思是我们总跟这些乱七八糟的情绪藕断丝连,斩不断理还乱,不思量自难忘。
“匆匆那年,究竟说了几遍”,我们跟我们的我执已经说了无始劫好多遍了。“再见之后再拖延”,我们再见之后从来都没拖延,马上就跟我们的我执恋爱。“可惜谁都没有,爱过不是一场爱”,这就太多了。“谁甘心就这样,彼此无挂也无牵,我们要互相亏欠”,这就是我们跟我们我执的态度。
是啊,无始劫来都是这样子,你要一下扯开,你是扯不开的。你永远都是这样子,以个体的方式认知,以个体的方式判断,以个体的方式生气,以个体的方式恋爱。爱恨情仇,翻翻滚滚,永无止息,我们还称之为生活。所以,佛法的深层次是反人类的。我说的是真理,别拿你那套人文主义的东西来说这个,那就麻烦了,我说都不跟你说。
“谁甘心这样,彼此无挂也无牵,我们要互相亏欠,我们要藕断丝连”,这就是无始劫来我们跟我执相互的关系,事实上就是如此。单空修行到一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东西根本完全是一种误会,心就开始放弃它。慢慢地,你会发现你的痛苦开始消失,才能真正地灭掉情绪。走到阿罗汉那一步,什么情绪都不会有。那是不是没有情绪就没有欢乐了?不是的,那是好安逸的一种欢喜,是真正的法喜。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那个欢喜就没有了?因为你的认知永远都在我执的层面去感知,没有这种欢喜,你就认为什么都没有了?不是的,你把我执放了以后,就发现佛教里面有一个成语叫“井底之蛙”。你从井里面爬出去看到大海,你才知道欢喜太多了。如果你开心的话,可以多造几个井,没关系的,你到井里面去坐一坐,这在佛教里面叫化身、化现。
这是生命的唯一的正确之路,而且不跟任何另外一个生命发生冲突。你看有佛跟佛打架的吗?这个佛说“你好坏,居然这个样子”,那个佛说“不是的,你还不如我”,不会这样吧?只有人跟人才会这样子。因为佛是全体,所有的佛都是在一群人面前化现成这个佛,在另一群众生勉强化现成那个佛。真正的佛就一个,那个连佛都不是,那是我们的心性。
刚才我说的只是单空修行的整个过程,大概就讲了这些东西。
单空观照可以在安住层面照见并化解情绪,
刚才说了觉知跟觉受,因为长期的训练,在直觉跟觉受上可以直接去化解这些情绪。单空观照就是安住层面,安住层面的话,我们打坐的时候,有什么不好的情绪?在打坐的时候要化掉什么情绪?追求乐的情绪。如前所说,我们打坐的时候经常有舒适、愉悦,然后会在我们的心里面成为一个标杆——下次我一定要再找到它。我们会说“这座打得很好”,其实跟出去喝一场酒、打一次炮差不多,慢慢形成了贪著。
我们的化解是什么?开始座上可能有烦躁,身体有很重的一坨,或者有些起伏的抑郁情绪,但是一打坐,这些就开始消失。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不顺的事情,心里面形成了淤结,有点不安逸。从单空的觉照,去照见那个淤结,很快它就消失了,消失了以后,乐受、愉悦感就出来了。
我们可以在里面待一阵,很舒服、很安逸,可以鼓励我们继续修行下去。但转头要发现,其实我们陷在另外一种情绪里面,这种情绪会酿造另外的苦,然后把它照破。照破以后,慢慢就开始进入更深的平静,甚至完全没有念头,一座坐很长的时间——好了,单空开始进入定,以安住为主的定,但前面的情绪已经被破掉了。
这是不是误区呢?从究竟解脱来说,这是误区,但你先进去了再说,这个误区你误不了多长时间的,进去了以后,可能会有神通出现,可能会一坐几天,禅定力特别好。有个很大的效果,你出了定以后,世间好多东西你都不感兴趣。你也可以感兴趣,可以玩它,单空可以做到这样子。这个是观照。
你说修不到那一步,你这样修怎么修得到那一步呢?每天只打坐三十分钟,又没有强烈的出离心,头脑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念头、想法,当然不可能。其实到了单空观照的层面,念头这些已经不管用了。
觉受的层面很大,觉知是解决不了念头的。觉知可以解决一些直接的对境,或者比较轻微的一些情绪,但念头不行的,觉照才可以。你真的安住时,你就看着这些念头起伏,然后起不来了、不动了、静下去了。到了观照的时候,念头就可以慢慢消失了。
这时候人就不会再有怀疑了,因为它是一种现实的、彻彻底底的,你直接感受到的一种东西、一种境界,对佛法的怀疑,对上师的怀疑会消失。你一想到这个东西,因为这个才是真的,其他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听了就听了,他是个好人、他是个坏人、他又怎么样、他有多伟大——随便!你开始知道佛法是在自己的内心里面,真的去找的这些东西,是可以找得到的。
你说这一步要修多少年呢?有些人修三天,有些人修三百年、三个劫,没办法给你一个具体日期,每个人的相续里面的内容太不一样了。好,这是单空观照,可以化解情绪。
单空觉照和境界可以在念头和情绪一出现,便立即将其化解,
觉照和境界为什么会比观照要强呢?观照基本上是座上的,它要靠定来解决问题,而觉照是不靠定的。觉照,还有相应的一些境界,达到一些很深的境界时,随随便便的,一边跳舞一边在观照,一边起情绪一边把它玩下去。一看它就消失,甚至消失了不行,激起来再来过,单空就可以干这些。
这个不是法性吗?有差别的,后来讲到空性的时候,我会讲其中的差别。其实,这些差别是一种区分,讲这些很没必要,因为根本就走不到这一步去。
好,这是觉照和境界,达到很深的程度,可以在念头和情绪一出现,立即将其化解。这就是讲到比较深的程度了。
单空见地和单空明智可以引发上述所有的单空修行及其功德,乃至部分息灭心识执著。
单空见地就是你的见解有了相应踏实的一些境界,见跟你的定结合,叫做见地,有了这些东西可以引发修行。单空明智是一种智慧,这种见地已经完全成熟了,就是一种智慧,即阿罗汉的智慧。但我们比阿罗汉的智慧还要高级一点,因为我们的观念是大乘的。达到这一步,你可以去打坐修行,你也可以不去,随时随地都在修行,已经成了深深的智慧——完全不想,自然就运行这种智慧,所以叫单空明智。
为什么叫单空明智呢?它不是究竟明智,究竟明智就成了空性,所以它有差别的。它跟究竟明智的差别是什么?究竟明智里面就真的完全是法性,单空明智其实是有能所的,是非常轻微的能所。
那个能所是什么?是明白跟不明白很多东西。所以,阿罗汉对心的明白、对境的明白,不是完全明白的。他的心跟境也不能绝对的合一,这是非常含人深邃的东西。我们从话、从术语上一说,好像嘴巴一张都来了,但真的要去体会到——那就我靠了,哇塞,非常哇塞!
“单空见地和单空明智可以引发上述所有的单空修行及其功德,乃至部分息灭心识执著。”如果单空的见地或者单空的明智比较成熟,会引发相应的修行和功德,乃至能够部分息灭心识的执著,也就是消灭人我执。
因此,单空如果修得比较深入,对付负面情绪根本不在话下。
到了那个时候,一般都会要求境界,要求很深的成就等等之类的。那时候如果有大乘菩提心,就会拼命去寻找这些真正的佛菩萨上师。
我要怎么样?这一生要达到更高的成就——我要成佛!如果有菩提心,“这样好像利益不了太多众生,不行,要走到这一步去”。如果没有菩提心,“算了算了,世间太没有意思了,我涅槃”。但我们这帮人是不行的,我们有三昧耶戒,会阻挡我们进入阿罗汉那种状况。
好了,这是整个单空对付情绪的修行。我讲的这九个名词是在新加坡讲的。
但和上面一样,我们的单空修行已经十数年了,不但上面所说的那些功德“如梦如幻”,且最基本的负面情绪都无法解决,为什么呢?
和上面的观修一样,为什么我们修了十几年,单空修行已经十数年了,上面所说的那些功德,在我们那里也叫如梦如幻?根本就不会有什么息灭心识执著,这样那样的觉照、照见五蕴皆单空——得了吧!很多都做不到,甚至连基本的负面情绪都没法解决。
大家要问为什么?你学的那些东西不见得真的能够去实践,你实践也不见得能够实践得好,实践得好也不能持续下去,持续下去也不见得能深入,深入了也不见得能圆满——总之一句话,你是个戳锅漏(开玩笑)!这是最套路性的回答,我们要把它回答得让大家觉得是爱语摄。
说你是戳锅漏和说这些东西,哪个叫爱语摄?你们一定认为这种是爱语摄,所以你是戳锅漏。说好的叫爱语摄,谁不想要好的?我执最喜欢要好的,那个就是爱我执的一种体现。初步就要这样子,如果一上去就跟初学的人“哇”一顿暴打,结果打跑了。
我们这种货色不行的,要密勒日巴那种货色才行,密勒日巴是上等良玉,我们这种是杂玉。所以要精雕细刻,我们这种货色要把里面的杂物弄出来,你会痛的不得了。痛不怪别人,像密勒日巴那样,他也好像挺苦的,但是他用那种方式去,很快就成就了。我们要像密勒日巴那样怎么得了?早就抓起来了,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弊端,而且会被骂得一塌糊涂——“坏蛋,他绝对坏蛋”!
最基础的原因,和前面所说的观修不力几乎一样,没有出离心,意味着无法有太多的时间,用很强的希求心去观修;
我们也有很强的需求去观修的,那些人一般都修成禅定。他没有出离心,但是他有很大的需求去观修,慢慢地身体可以消失。他也想解脱,但他不知道解脱是什么。
解脱就是要放弃你现在执著的东西,但是,我们想不放弃还要解脱,这种见地上的错误是什么呢?我抓住了一个东西,在抓住它不放的同时,还可以另外抓住一个东西叫解脱。这边是世间,那边是解脱,都抓着,这样也解脱了?那不是猴子吗?这怎么叫解脱?
解脱的意思,是你抓住了放了它,就叫解脱。你去观察一下,我们抓了好多东西,天天讲出离心不算数。而且,我们在学校里面读书出来以后,有个烂习惯——老师教的东西还给他,都是这样子。像佛经里面说的“把虚空还给虚空,把窗户还给窗户”,这样你怎么行呢?
这是很大的误会,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可以抓住世间的一些东西,我们可以有钱、有家庭,有各种各样很好的世间福报,然后还可以去抓到解脱——不是不可以,是你不行,你得先拿到解脱再要那些。
不然的话,可能世间你也抓不到,解脱你也抓不到,为什么?世间你肯定抓不到,就算抓到了,你要死啊,你要老啊,而且每个人都一样。但是,你说会抓到财富、抓到家庭——你抓到了吗?好像你不学佛就抓得到一样。
佛教团体有一种很搞笑的事,好像他不学佛就可以发财一样,他就可以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感天动地——拉泡尿照一下嘛!你除了是无垢尊贵种以外,你啥都不是(开玩笑)!
实际上,即使我们不学佛也发不了财,我们的婚姻、家庭也不会好。很多学佛人就是因为婚姻、家庭不好才来学的佛。
你不学佛也不一定得到这些,它是一种习气、是一种愚痴,非常障碍自己用很凶猛的心去追求解脱。他随时都在惧怕,特别是那种爱我执——没钱怎么办呢?别人瞧不起我怎么办?我老年怎么办啊?我也不结婚,万一生病了,谁给我端一杯水啊?……你们的父母一定会这么教育你的,所以他们是人类,我是反人类。
其实我也不反人类,为什么搞个团体呢?希望生了病以后有人给你端水,当然,也有可能一杯水泼到你脸上(开玩笑)!所以没办法,这是一种习性。
没有出离心,很多人就不会去观修,即使在色法上观修出来了,心法刚才说的一些执著也不放。不放就会痛苦,一定会痛苦的,而痛苦来了你根本就控制不住!晚上睡着觉,心头塞着一坨,泪水不停地流,“匆匆那年……”——哇,大家回忆看是不是这样的?
我话很糙但理不糙,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的?年纪小的不一定体会得到,年纪大的一定体会得到。所以,我跟你们讲的是真正的事实,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佛法。
没有菩提心,意味着修行难有法喜,难以深入;
然后下去就是没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就意味着修行很难有法喜。你不想帮别人,你的心不会快乐的。这很奇怪,帮别人能快乐,很多人体会不到这个,说明自私太深了。我们可以去尝试一下帮别人体会到快乐,其实在我们的亲人身上是可以做得到的。我们去帮到亲人,亲人得到好处的时候,会觉得很欢喜,特别是父母对儿女。
所以,生起母亲对儿女那种感受,是极端利于修行的,因为它是一种无私地付出。你可以体会到这个东西,然后你把这东西扩大,扩大到所有的人那里——好了,你就开始有菩提心。
你说这个扩大下去好难,所以成佛难嘛,难就难在这里,你以为难在其他地方?那些窍诀,你真的把这个搞清楚,窍诀很容易懂的,谁都愿意跟你讲。一个有真实菩提心的人,那些佛菩萨、那些神神乎乎的,拼了命的扑向你。
那时候你反而傲起:“嗯,我暂时不想成佛!”你真的会这样,当然也不会,我是在开玩笑,因为成佛了能更好的利益众生。如果我们没有体会到这个,就很难有法喜。我们的注意力全部在保护自己、抓自己的东西,你没办法,心敞不开,体会不到你的心、他的心是一样的,所以也很难修下去。
体会到你的心和他的心是一样的,还属于空性的层面,我们先不谈那么深。你没有菩提心的话,你不会因为别人的解脱而开心,你光贪著,心集中于自己的舒服、愉悦,解脱的力量太强大了,脱不开。所以连一些单纯的心所都对付不了、不够力度,不够力度就很难生起法喜。
菩提心还可以借助众生、借助三宝的力量,主要借助三宝的力量是上师瑜伽,借助众生的力量是菩提心,我们都没有的。一个人整天自私,鬼鬼祟祟的,想这样那样的,这里蒙便宜,那里找好处,那里排斥别人,谁会整我啊、我整别人啊,这样不行、那样不行——这样怎么修单空啊?大家回忆一下,想想我们的生活,想想我们的心。所以你修不上去,难以深入。
没有切实的、细致的空性正见,修行总是卡顿甚至走入误区,无法达到相应的程度,不但那些功德自然不现前,连负面情绪也无法对付。
修单空需要很细致、切实的见地,否则你经常会卡卡顿,走到一个地方,陷在乐里面,一乐就很长时间,乐都不知道该怎么对付的。我们有师兄禅定修得很乐,来找我:“哎呀,师兄啊,我太快乐,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快乐得要爆炸了!”那就爆嘛,爆了就算了!
是因为她没有观照力,不知道乐其实是一种情绪。如果她生起了相应的观照力,乐就乐嘛,没什么,乐的时候你能体会到它的空性,慢慢地看着乐下来,下来又陷入平静,又给他撩起来,再下来,反反复复搞,反反复复搞,单空的觉受会上升很大,那个时候会很厉害,莫名其妙地发现很多痛苦,然后马上把它转成乐,立即又开始消失。
为什么叫转成乐呢?痛苦,比如别人欺负了你,很愤怒的时候,一去观察它,看它消失,乐就出来了——叫转成乐。再去把乐一消了,就转成平静——无念。这个过程中,如果陷入禅定就可能出神通,不陷入禅定再往下深——虚空粉碎。粉碎了是什么?再粉碎,再粉碎……什么时候是个头?歇即菩提!怎么歇?窍诀!整个过程就是这样的。
稀奇吗?不稀奇。但是很细微,非常难以辨识。如果仅仅用语言意识去的话,很粗大,一定要自己慢慢去体会。所以要有切实、细致的空性正见,这个时候要去找上师,否则挺麻烦的。有可能陷在一个境界里面,一陷就是一生,一生就完了。
而且陷在、卡顿到一个误区里面的话,他对付不了情绪的,他会套在里面。然后停滞不前,其他恶劣的东西会出来的。修行跟水是一样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时间长了以后不行,他就开始退,退的结果就是什么?专门为佛教准备的一个词汇叫油子,佛教油子。
好,再具体一点,具体的原因什么?
具体一点的原因,单空修行要求达到周遍、透彻、清晰和非意识四个标准,任何一点我们没有做好,就可能修不上去,也起不到相应的作用。
单空修行要求达到后面的程度,前面修行的时候大量是意识性的观修,境界也不牢固,觉受也是起起伏伏的,不一定好、不一定坏。达到后来就要求什么?周遍。
单空的修行要周遍,在新加坡我跟大家讲过这些。必须要透彻,然后要清晰,随后一定要非意识。非意识是到后期,前期的观修就是意识。那些境界,你要区分清楚,那真的是自然的明智和自然的境界,而不是你意识捏造出来的,把直觉当成境界要出事的。
不是要出事,因为直觉意识是不牢固的,注意力一取消就没有了。你下次再来的时候,因缘不凑合,它就不现前了。很多的境界之所以那天有,第二天就没有了,就是这个原因。一个不稳固的东西,怎么能成为皈依的对境呢?怎么能叫做正确呢?这肯定不正确。
这四个标准,任何一个我们没有做好,就有可能修不上去,也起不到相应的作用。相应的作用是相应什么呢?哪怕你周遍、透彻、清晰、非意识,都没有做到,但是你前面有闻思,也可能做到一定的程度。有观修也可以做到一定的程度,但是不能够起到彻底对治的程度。
我们看到的一些开示里面说,看着情绪不要去管它,看它起落,让它慢慢地下去。做不做得到呢?也做得到的,一点修行没有都可能做得到,因为那个烦恼不深,是很浅的一个烦恼,没问题,你可以试着去做。小烦恼起来、出去,看着它消失。但那个烦恼不能稍稍再大一点,如果挠到你的最柔嫩、最痛的地方,一下就不行了,根本就没办法,什么看着它,是它牵着你到处跑,为你流泪到天明,就会这样子。
那个“你”,可能是金钱,可能是情人,可能是什么其他的嗜好被破坏,那个时候根本就做不到。所以说“看着它消失”,这是一句鸡汤话。对于一些修行很好的人,他可以直接用这个东西去对付最深层的情绪。但是,往往这种人还用得着去看情绪吗?根本就起不来了。
这种看着它,往往是中段的修行人。前段的人做不到,中段的人需要去做,后段的人根本就起不来。后段人起的不是情绪,而是智慧——这个是吗?但能境这个东西到底是还是不是?所以机锋就开始出现了。
如我们团体的人,修单空很多年,但大部分时间都在观修色法的单空,意识层面的单空修行却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和心力,这就是不周遍,
很多人夺眼前、夺己,开始讲的时候一定只能从色法讲起,一上去就夺意识,根本就做不到,也没人愿意去做。要说夺的话,那就是出离心和菩提心,但很少有人去做。我们修施身法、黑白呼吸法,就修成了程序,内心里面根本就不愿意真的把身体给别人。
我们现在是这样子,知道做了以后身体不会给别人,它还在这里,而且还可以得到好处,骨子里面的思想是这样的。黑白气一呼出来,很多人问我会不会真的把病吸进来?我说:“不会!”——“那我修”,交易又给你做成了!他是这样子的心,从来不会真的想把别人黑的东西拿进来、把白的给别人,只是因为这样无害,他是这么想的。当然,一开始可以这么去培养你的心理,但一定要越来越真——“越来越真”,这是修行的要点。
恰好负面情绪的主要行为者就是意识,于是,当意识翻滚起伏负面情绪时,相续被肆虐,自然是理所应当。
负面情绪撩起,主要就是这些东西不好,没有菩提心,也没有出离心。然后,很深的内观也肯定不行,因为根本都没去做。所以没人跟我去讲,最后发现“我执”根本就是不成立的,念头完全是虚幻的,各种情绪、各种自我保护完全消失——这些东西消失了,神情都会不一样,阳光里面是找不到黑暗的,找到一定有东西挡着。
所以他一定会被负面情绪翻滚、起伏,相续被肆虐。这样修得不好,肯定理所当然,这个是不周遍。我们有很多东西不周遍,还有一些不周遍,比如其他的情绪可以,就是这个事不行——这是我的底线,我给你画底线。我们的底线在修行时就是拿来被糟蹋的,我们的底线像红地毯一样的东西,一根线逐渐地抽抽抽,跟俄罗斯的底线差不多,最后啥底线都给你拿光。没有底线,有底线你就是人,你要不是人才行。
这没办法去深入,也没有深入过,所以解脱不了。这是不周遍,还有不透彻。透彻的意思是什么?
透彻的意思,是所有的对境,必须在心前是无有的虚幻。不能停留在平静和喜乐的层面。
色法我们还做得到,但很多时候是意识层面的。你真的修到什么都没有了,手可以穿到墙壁里面去,身体像道家一样(还不说佛教,像道家一样),越过墙壁你都做不到,这个是不透彻。
我们一般在观念中间是透彻的,有一种这么样的感受。这个属于意识直觉,不是真正的境界。那是不是真的要达到那么深,身体完全消失,人可以穿墙入室诸如此类的?不用走到那么深,你开悟就行了,不用搞这些,何必呢?
如果要解释“透彻”这个名词,色法上的透彻就是这样子。意识层面的透彻,就是所有的念头起来,最透彻的就是完全不是真实的。所有的念头、情绪起来不是真实的时候,根本不会对你起作用,那种因他而生起的乐受和苦受都不会有,只有平静的喜悦,那是真正的法喜。
走到那个层面,就会产生平静和喜乐。但连那个比较冒头的喜,你也会把它干掉。那种故意的认,犹有识在是不行的,犹有喜在也是不行的,你会把它空掉,那叫透彻。要真的透彻,得走到应成那里去——发现法性。以发现法性作为标志——开悟。但我们根本做不到,做不到就对你不起作用。
如单空对付情绪,化掉了苦,留下了乐,化掉了乐,又陷入无念平静,于相续深处的执著无动于衷。
我们的相续深处有很多执著,那时候出来就真的无动于衷了。那是不是很麻木、很无情?那个人就是无情,但是又非常有情。禅宗里面有一句诗叫“道是无情却有情”,指的就是这个。有些话不能乱说,全部有相应的境界。
这是由于座下修“行”和内观不透彻的原因。
这样的修行就是座上修没有深入,还有座下修“行”和内观不透彻,座下修行也没修好。座下修“行”是什么?座下修行有很多冲突,那个时候要去修。我们不是说好的座上、座下都一样吗?不要说空性,其实单空也是一样的,要做到座上、座下都一样,然后慢慢才会起作用。
但是,我们在座上可能有很好的一点觉受,那种觉受基本上是意识引发的。比如我们认为身体是空的,这些可能是禅定引发的。很多人单空修到一定的时候,进入安住的时间过长,身体就会消失,这其实是禅定。很多师兄听了不要伤心,我很不想说老实话,说老实话会让你们沮丧,觉得“哎呀,好费力啊,修了这么多怎么还是这样的?”
是这样的,如果你要证悟,单空不需要修到那么深,像阿罗汉一样,我们不需要这样子。开悟了以后,你甚至会觉得这是笑话,不管它透不透、穿不穿墙壁,坐不坐在那里都一样,根本就没差别,凡夫跟佛都没什么差别。真正的明白了无修,那就好办了,境界不境界都无所谓。
好,这个是透彻。清晰的意思是什么?
清晰的意思,是见、修、行、果都十分清楚,明白自己在不在误区。
整个过程的“见”要清晰,修的过程、状况是怎么样的,你要清晰。平常下来的修行,应付的状况要清晰,那些果特别要清晰。所以,大圆满里面要去区分意识跟明智、心识跟智慧、阿赖耶识跟觉性。
阿赖耶识跟觉性是什么?定的时候、心完全平静的时候,法性跟阿赖耶识是不同的。为什么要分析意识跟明智呢?动的时候,意识跟明智的差别在哪里?为什么要分心识跟智慧呢?心识就是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显现,这些显现不是说是智慧吗?它是智慧吗?要搞清楚!
这是果的清晰,还有见的清晰、修的清晰、行的清晰,我们在新加坡讲了很多。那要怎样才能清晰呢?你去修,它会清晰的。要去闻思,同时要去修。
为什么要让大家来进行交流呢?交流中间都会逐渐清晰,这是骗不了人的。真的修行人在一起,你根本没法骗,到了后来叫刺刀见红,刀刀见血,那怎么骗啊?骗都是跟你讲故事——昨晚上我见了阿弥陀佛,他送了我一饼茶,是上个世纪的、上上个世纪的、清朝的九二青……你怎么找阿弥陀佛衡量啊?你跟阿弥陀佛打个电话,你去鉴定一下是不是真的?扯淡的!
那个具体的修行,你怎么骗啊?一说就知道你是个黄棒,很多师兄一汇报,我就知道黄棒又来了。这是要具体一步步地做出来的,也不会很难,也很难。难的原因是什么?如前所说,你不花时间它就难了,你花时间它不会很难的,需求心强烈就不难了。
好,这是清晰。然后非意识。
非意识,是修行所得的功德和境界都非意识捏造。
它跟清晰是在一起的,当你清晰了以后,你就一定知道,这其实是意识层面的,是个捏造,是一种直觉。不然的话,你知道这是比较究竟的境界,或者是刚刚开始建立的一个境界,它很容易被破坏,这样你就不会急。还有一个,你不会搞错,不会匆忙地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了、已经明白了。很多人有一点意识的捏造,就认为自己可以了。
我最初在成都跟大家讲单空的修行,我不记得是2006年还是2007年,那时候很早,还没有菩提学会。讲了以后,一些师兄去修行,很快就有人来汇报:“我好舒服啊,我就坐在影子里面。”后来这个人根本就不修了。原因是什么?他的那个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什么影子里面,而是通过串习、观修,把意识的一种直觉当成了真的。
现在有很多师兄都在犯这样的错,身体有些松脱的感受等等之类的,混在一起就觉得自己可以了。然后反过去观心,觉得“是啊,捞摸不到、又空又明,那个就是觉性了”——全是你意识层面的一些东西。你停下来,要么就定,要么就睡着,或者根本就停不下来,或者你不知道该怎么停下来。
说这些东西很扎心的,我不太想说这些,但是没办法,这是事实。自己去观察是不是这样的?好,这是非意识。
我们常说在烦恼起来时,看着它就行了,这不是一个初学者能够做到的,
烦恼不大的时候,也能够做到,小烦恼当然可以做得到的。昨天晚上掉了几根屁股毛,屁股不太舒服,看一下——那叫屁儿痒,这个谁做不到啊?老子拿走你最珍贵的东西,我看你看着它,你怎么看啊?
这个看的时候没有人我执,才不会痛苦。看的时候带有强烈的人我执,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人我执,但人我执就会起作用,你就会难受。你看不下去,跟着就跑了,越看越恼火,还不如不看,找个方法转移。(所以不要去听那些鸡汤话,大家听我讲这些东西,有点扎心,脏话又多。哎呀,我修得不好,你们让我改变一下,让我变得温和一点嘛,好不好?我觉得自己好虚伪哦!哈哈!)
就单空修行来说,我们在新加坡曾经讲解过单空的九个相关词汇:思维、观修、觉知、觉受、观照、觉照、见地、境界、明智。起码要达到觉照比较自在时,才能看着烦恼起来,直接照见其虚假,无需着意对治,等其自然褪去。
这不是一个初学者可以做到的,觉照要在座下,很成熟的时候,你才做得到看着烦恼起来,看着它掉下来,就玩它。你们现在连觉照都不知道是什么,很多时候会把觉知当成觉照。观照、觉照都不分,也不成熟。
一开始闻思,你会都有一点感觉,就像你有一块钱,你也是有钱人来的。马斯克也是有钱人,你们都属于有钱人,你们是一类的,那是一类的吗?是一类的,从话来说,你们都是有钱人,你有一块钱也是有钱人,哪怕你是委内瑞拉币,也是有钱人呐。我有一块委内瑞拉币,和马斯克的上千亿美金,我们都归类于钱,从格物的来说,我们都是一类的。
这是一样的,你有一点点根本不管用,要磨修、修磨,一直这么下去。这何时是个头?我跟你讲,单空修到一定的时候会快乐的。你会慢慢开始感受到自在,感受到佛法的魅力,你自然修下去了,那就不难了。
难就是因为你做起来没滋味,但是越没滋味的时候就一定要坚持,越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如果一做就想快乐,你以为是喝酒啊?顺服人类欲望的东西,一做就快乐了。你到性成熟之后,谈恋爱就快乐;小时候你就不能吃东西,只能喝奶;长到大的时候,一吃肉你就快乐。这些都不用修行的,顺服人类的习性自然就去了。但是不顺服人类的,达到心的松脱的快乐,你就要磨,要跟你的习性战斗、打下去。不然是没有结果的,随便你怎么折腾都等于零。
为什么这次上课之前我们会讲那十个感召呢?最终是要去追求那个究竟真理,你怎么感召进来都没问题,但不能成为目标,甚至不能成为评判标准。所以一定要去追求究竟真理,不仅是概念的追求,还要是亲身去实验。这是佛法之难,同时也非常有魅力、很真实的一些真相。
好了,这就是单空能够对治情绪的过程,我大概跟大家讲了。还有半个小时刚好,我卡住时间讲的,本来还有些东西,以后再慢慢说。这里跟大家讲一位大德的开示,就是憨山大师的一个诗偈,叫《观心铭》。
我看了这个《观心铭》觉得很殊胜,我很早以前就看过的,现在再把它弄出来跟大家讲一遍。里面既有究竟空性的直指,也有单空渐修的开示,很安逸的。憨山大师大家应该知道吧?现在的南华寺,六祖肉身的旁边还有两具肉身,一边是丹田大师,一边是憨山大师。憨山大师的肉身还在,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
大德开示:此段憨山大师的诗偈,可以是究竟空性的直指,也可以是单空渐修的开示,中间也牵涉到如何对付情绪的说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虽然一晃就过去了,但是可以跟大家交流一下,来看看跟我们讲的单空修行是不是很像?
憨山大师《观心铭》:
观身非身,镜像水月。——夺己的结果。观修。
第一句话在干嘛呢?夺己,夺了以后,你觉得身体不像是真正实在的身体。你去看着它的时候,这个看就像月光。看身体的时候整个就像水,这个身体像水中的月,水中的月亮有光影,但它是真的月亮吗?假的。所以“观身非身,镜像水月。”
其实就是单空的夺己,夺己的结果就是这样子,你会直觉地觉知到身体。身体能够觉知到身体,或者观照到身体,完全不是真实的。虽然一坨在那里,它确实不是真实的。你用头脑去想的时候,是不起作用的,但慢慢长期地这么夺,夺了安住、夺了安住,就体会性地有那种感觉。虽然它有感觉,但还是假的,慢慢甚至连感觉都会丢失,就叫身体丢掉了。
所以,单空修到一定程度时的一个体现,就是身体丢掉了。但大部分人并不是通过观修,达到很深的单空境界后,让身体这种觉受丢掉了、触识丢掉了,而是慢慢夺了以后定、夺了以后定,在定中间身体开始消失,那是禅定造成的压制结果。但它也可以算是单空引发的,因为单空也可以引发禅定。
所以“观身非身,镜像水月”,这是夺己的结果,在九个名词里面属于观修的内容。
观心无相,光明皎洁。——无与光明,二则单空,一则觉性。
这里面有两个名词,一个是心无相,同时它光明。我们去看心,我们的心是无相,同时它光明。你把无相和这个光明结合到一起,它就是觉性;如果光明跟空性结合不到一起,它就是单空;你用头脑结合在一起,那是扯淡;强行用头脑和觉受捏合在一起,那是扯淡的二倍。真的时候,它就完全是一个东西——觉性。
所以“观心无相”是属于观心的内容。我说的这个“观心”是观心的本性(观底层),还有一个观心的作用,是意识层面的。单空走到比较深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不好的情绪、坏的情绪,都是心的内在作用。内在作用,如果你没有执的时候,就是光明皎洁;一有执,马上就变成痛苦,或者是造成痛苦的因。乐受也是痛苦的因,你没有执的时候,哪怕是痛苦,也会是光明皎洁。
这是夺己夺得比较深的内容,夺到意识层面也可以这么说——观心无相。观心的体就是觉性,观心的作用就成单空,“无与光明,二则单空,一则觉性”。还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个空就是证悟了”,其实是一种单空。或者“一切都是明”,其实也是单空。
“明”跟“空”一定是一体的,怎么一体呢?窍诀!但我们可以不走到那一步去,只要把心的作用夺掉了,它完全是无相的、假的一种东西。心的作用有好的、坏的,发展下去就会成为乐受和苦受。心的作用是情绪,我们把它夺空了,它就是一种光明,就不用走到那么深。
所以“观心无相”属于夺心,然后走到后面是什么?
一念不生,虚灵寂照。——观照、觉照、境界。
“观心无相,光明皎洁”还属于观修的内容,“一念不生,虚灵寂照”就属于观照、觉照和境界的一种描述。夺到后来会有乐受、明这些东西,最后会变成无念,一直坐在那里无念。“一念不生全体现”,云门寺的柱子上就写着这句话。这些词汇在禅宗里面经常这么说,单空夺得非常好的时候,都会出现这么一个状况,叫一念不生全体现。
这个全体现就是“虚灵寂照”,虚灵就是个灵,完全没有实质。他说的可以是空性,非常厉害,所以可以是直指心性的一种说法,完全没有念头,但是什么都知道。这个什么都知道的“知道”是什么?是虚灵,就是明空双运的那个觉性。
什么叫做“寂照”呢?为什么要用“寂”这个词汇?他不热闹、不动,就是寂;同时他又能够知道一切,这个知道就是照,但这个时候没有任何念头。这是属于空性这个层面,我们不用走到那么深的层面,走到单空的层面就行了。
当我们处在观照的时候,一切五蕴皆单空,也是这个状况。我们下了座之后,不管动或静都是单空,叫觉照。这个东西完全不费力,什么时候都做得到,永远都处在这个状况,甚至梦中都在单空。做梦的时候,现出老虎将要吃你——“你吃啊,假的!”有时候在天上飞,突然掉下来——“假的!”一掉下来觉知到是假的时候,你甚至会发现地都空了。
单空如果修得过多的时候,晚上会做这些梦,这个是境界,它不变化,变化也往好的地方变化。有时候我们不会出现境界,会出现一些状况,但很快就丢失了。那个不能叫境界,相对来说要稳定些才能叫境界。这几个名词全部在里面,我把那九个名词套在一起了。
圆同太虚,具含众妙。——周遍、功德自成。境界。
这是说什么呢?说我们的心跟太虚,也就是所有宇宙的一切完全是同体的,而且它含了所有的功德,即《宝性论》里面说的本具。但是,《宝性论》说的是佛陀的状态,我们哪里达得到那种状态?
如果证悟了空性,你会有各种各样的认知能力,智慧、慈悲以及相应的神通,端倪都开始出来了。冒点头,冒出来一下又没了,又冒点头又出来了。哪天菩提心发得狠,就出来高一点;上师瑜伽修得狠,再高一点;哪天修得不好,一下又下去了……是这样一个过程。
单空还不是一样的,单空也会产生这些东西,但是单空要用力,而真正的空性是完全不用力的,保持空性自然地出来。单空不是的,单空有破坏,还有不在乎这些安住的成分在里面。
不管怎么样,“圆同太虚”跟我们所说的修行单空要达到的程度相似,第一个要周遍,你不周遍怎么圆同太虚呢?圆同一半太虚,这是不行的。你把色蕴都搞了,就是识蕴搞不了,那就不能叫圆同太虚。
然后“功德自成”,这是本具的。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心、我们的觉性,本来具备那些东西,只是被五根或者六根压制住了。相应在九个词汇里面,它也属于一种境界。
不出不入,无状无貌。——单空则安住、觉性则动静一如。
这也是在描述修行。描述修行是单空的安住,单空是什么呢?你找不到它是什么,任何东西出来,都认为它是空的。这种状况是“不出不入”的,也找不到任何东西——“无状无貌”。
单空的本体是什么?心。心是什么?你也找不到。所以单空本身也是空的,真的把它空了,你就证悟空性了。还没有空之前,你还是找不到它,所以很容易误会。不然就不会有阿罗汉,可以直接到菩萨了。
“不出不入,无状无貌”,一般在安住这个状况里面就会有“不出不入,无状无貌”,我们会感觉到这些。但是在明智里面,有时候也会这样子。明智,它在动,它有动,但是它不透彻,对色法和心法不是透彻的,所以它不是觉性。
而觉性不是的,觉性一个是透彻,一个是动静一如,完全不变。但我们来看,大部分的单空达到“不出不入,无状不貌”,我们还要坐着去看它。所以,单空表现为在观照或者安住的时候,觉性就任何时候都是。“不出不入,无状无貌”,指的是我们的心。心处于单空的时候也是这样子,处于空性的时候也是这样子。
不依形气,形气窒碍。——去相、去执。观修,见地。
这个其实很简单,就是人境俱夺。“不依形气”,形就是形状,气可以表现为气脉、呼吸等等之类的,意思是不靠这些东西。如果你要靠气脉、形状或者是一个姿势去保持,会造成滞碍,造成你的单空不透彻。单空都不透彻,根本就达不到觉性。
那我们要怎么去做呢?要去相、去执,这是属于观修的层面。“去相、去执”,就是要去夺,反复地去夺。所以,“不依形气,形气窒碍”属于观修,要去夺,也是一种见地。
这个见地是什么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落实到我们具体的行为就要去夺,夺了以后安住,去体会是不是所有相皆是虚妄?
“是的,所有相皆是虚妄,我老婆不是”——那你夺什么?“我儿子不是”——那你夺什么?所以,佛法修到后来是挺无情的。但是,这个无情不是完全真的无情,在无情里面有很深的情,这个情是普通的情破坏不了的,所以“道是无情却有情”。
莫认妄想,妄想生怪。——非意识。区分思维和明智。清晰。
这就是清晰和非意识,要区分思维跟明智。很多人就认了妄想,什么叫做妄想?直觉意识。妄想可以有用,觉受不透彻就是妄想,境界不究竟就是妄想,见地有偏颇就是妄想,那怎么办呢?清晰。清晰到最后怎么样呢?依窍诀让你彻底清晰——“莫认妄想,妄想生怪”。
这种不清晰一旦认了自己修得怎么样的话,一定生怪的,很多师兄有所体会的,自诩、傲慢,各种各样的东西都会出来,矛盾也容易产生,人开始变得不宽大。一点都不能够宽容别人,你学菩萨的,怎么学成这样了?那天我们课上说“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就是这样的。“莫认妄想,妄想生怪”,真的就是这样子。
谛观此心,空洞无物。——可单空,可觉性。需透彻。
这是属于透彻的内容。“谛”就是真实,我们看到我们的心什么都没有的——“空洞无物”。这个“空洞无物”,可以是单空,也可以是觉性。你要透彻、要清晰,透彻了就是真正的觉性,不透彻就是单空。如果单空还不透彻,就会把一些捏造的东西当成单空。所以四个要点里面,我要强调“非意识”,就是这个原因。
我在新加坡讲了单空的四个要点,其实这四个要点(周遍、透彻、清晰、无意识)不是在新加坡讲的,我很早就讲了,只是在新加坡把它强化了。有人会疑惑为什么不能一次性讲完呢?我现在都不是一次性讲完,你能听得懂吗?你都听不懂的。
刚才讲漏了一句,这叫不清晰。
百千方便,总归一窍。——无有、唯一。观修,见地。
不管你修什么样的方法,修来修去,最后一定要走到这里去——看到心是什么。随便什么方法,持戒、修定、各种本尊的修法、各种金刚的修法,走到后来就是这个——一定要搞清楚本性是什么。
“百千方便,总归一窍”,那一窍拿到我们的见地,那一窍是什么?那一窍无有,但又唯一,就是矛盾的。无有是没有实质,唯一是光明。
从唯一的角度去看,光明也是无有的——空性。从光明去看的话,无有就是万千世界以及它的本质。
从觉性这个角度去看,我们现在能感受到的一切是光明。你杀人放火也是光明——“杀人又放火,那就是光明”,你信吗?你不信的,因为你觉得杀人放火会制造痛苦,有轮回等等之类的。但从究竟光明去看,万千一切俱皆光明,郁郁黄花皆是般若。
由于我们的身心无法安住在究竟光明,无法安住在唯一里面,所以就没有办法。从单空来说,百千方便总归不存在。单空,不管你是什么,只要觉知到、认知到、观照到、觉照到“无、不存在”——这是单空了,就是这一窍。
关键不仅仅是意识,是身心的感受全部要这样子,定和不定都要这样子,这样才叫总归一窍,并不是头脑的一个想法,不仅仅是知识。这属于观修,也属于见地,是九个词汇里面的两个词汇。
好,下一个。后面的两句我们已经学过了。
瞥尔情生,便觉恍惚。——情绪起伏。
这里说到情绪了。“瞥”就是瞥一眼。“瞥尔情生,便觉恍惚”,看你情绪出来了,然后你就恍惚。“恍惚”这个词汇很精彩,最早时候是指心光。我们证悟,其实就是证悟心光的无有、心光的空性。
一些粗大的色法或者纷乱的念头,可以慢慢通过禅修化解。单空修到一定的程度,在单空的境界里,你会看到生生灭灭,很多人也误认为是证悟。因为密勒日巴说过念头越多越欢乐,“哎呀,我证悟了”——单空。那中间差别是什么呢?去找你的上师给你区分,这是个窍诀。
“恍惚”这个词汇,如果我们把念头也镇伏了,达到定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心光。这是早期的时候,庄子在《道德经》里说的“恍惚”,就是那个意思。原话叫做什么?“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而这里的“恍惚”是指我们的情绪恍惚,激荡起伏的意思。瞥尔情生就是情绪恍惚,那要怎么办呢?后面会越说越具体。“瞥尔情生,便觉恍惚”,其实就是我们的心旌开始摇晃,情绪开始起伏。
急处回光,着力一照。——观照、觉照后化解。
这是纯粹的单空。你要着力一照,那肯定是单空。如果我们有单空的见地,当生起情绪时,一看它,就带有单空的东西,带有单空的东西就要用力——上去就觉得它是假的,这是非思维性的,因为你串习惯了,一假的就没了,观照、觉照后一下就化解了。
“急处回光,着力一照”,最关键的是着力一照的时候,那个照力有没有训练出来?首先要觉察到自己起了这种东西,马上要着力去照。照的时候有赖于平常座上的观修是否得力,如果平常你在色法上得力,这个时候可以拿来印照和观照,让它变成跟你照的那个本质是一样的——假的。你在照的时候,照的内容就是什么都是假的,这叫照力。你一去——假的,一下就放下了。这很厉害哦,瞥尔情生,着力一照。
怎么很厉害?达到最高程度也是这样的。我不知道是否跟大家讲过,禅宗云门宗里面有个著名的顾、鉴、咦。后来有很多学者对此作出解释,我一看就知道是没修行的。
什么叫做顾、鉴、咦?一看,就是这个,叫做“顾”;一“鉴”——假的;“咦”——哦。这就是顾、鉴、咦。单空是这样子,觉性也是这样子,只是两个的见地不同。单空跟觉性的差别是什么?单空会觉得它是假的,然后自己安逸了、放松了。觉性是什么?“哎呀,来了来了,一起玩啊,我们都是法性游舞……”,你很难用语言去表达,它没什么好坏,不鉴别,甚至不消灭它。一看就是一伙的,那就是差别。不管怎么样,它都是顾、鉴、咦。
这叫瞥尔情生,便觉恍惚,然后急处回光,回光就是回过去一看,着力一照,然后是什么呢?照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云散晴空,白日朗耀。——觉受和境界。清晰和透彻。
照后的结果,就是咦以后,情绪没了,云散了,心像晴空一样,那个觉性明晃晃的。我们不要乱理解“明晃晃”这个词汇,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不是像光一样明晃晃。可以像光一样明晃晃,也可以不像光,黑漆漆也是明晃晃。你半夜爬起来的时候,夜半正明,天明不露,那个也叫明晃晃。这是空性。
如果不是空性的时候,是什么呢?很平静,很安宁。云散晴空,这是一种觉受,也是一种境界,但是它需要清晰和透彻。我把这些名词全都用上去,让大家好好地理解“云散晴空,白日朗耀”。
内心不起,外境不生。——境界。清晰和透彻。
这个可以很深,也可以很浅。“内心不起”,我们现在坐在那里,禅定也可以内心不起;“外境不生”,虽然它出现了,但不影响我,也叫外境不生。这是普通的,单空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这样子,没什么念头,很安宁地坐在那里。
外境可以出现,但是不生,这是指单空。觉性也可以这样子,相对于单空,他只是明白了什么是觉性。明白了觉性的时候,反而没有内心不起,他是起也不起。单空的明智也可以这样子,很模糊,很不容易区分,所以一定要清晰。
如果证悟的是单空,我也可以起念头,但是起来以后它是假的,它只是回到我的单空境界里面来了。觉性不是的,觉性本身就是空性,它要回到哪里去啊?人家自解脱的,跟你有什么关系啊?如果你去看它——二元。人家本来就是空性,它就是佛,那你是什么呢?你也是佛,那佛是什么呢?是一切。一切是什么?啥都不是。佛教的逻辑,中观跟唯识以及如来藏的理论全部在里面。
“内心不起,外境不生”,这是属于境界,但是你要清晰和透彻。你要怎么去清晰呢?要根据见地、修行去区分,否则的话,你不知道内心不起、外境不生是什么。禅定也是这样子,单空也可以,觉性也可以。
但凡有相,不是本真。——单空或空性。需清晰和透彻。
这是从空性的层面去看所有的相,绝对不是究竟的本性。性是没有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单空是不是这样的?若见诸相非相,皆不是真实的,即见单空,但他不是如来。
单空和空性,需要清晰和透彻,这里也写了。单空也可以做到,单空有两个结果,一个是上自续,一个是下自续。下自续——如梦如幻。上自续就高级了——全没了。
如果你弄不清楚,堕入定就成了四空定里面的某种四空定,那就是不清晰、不透彻,堕入定。
不堕入定,它就是单空的状况,虚空老是粉碎不了,粉碎了一个虚空,再来一个虚空——狗咬尾巴团团转,得透过去!经常说虚空粉碎,我问你虚空粉碎了是个啥?那些背书的人会说“就是全部”,即使他回答了,其实也不知道是什么。这个不能自欺,他们称之为蒙头阿斯——“啊,你证悟了,可喜可贺,庆快平生”,你们两个联合起来欺骗释迦牟尼佛啊?扯淡的!
这不是靠嘴巴皮说出来的,是你心里面真的清楚了吗?清楚了,当然可以庆快平生,生死无碍,安逸得板!想去哄别人,你不怕因果啊?那个不是辩嘴巴皮、斗机锋的,斗赢了有什么用啊?那是互相成见地,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方法。
念起即觉,觉即照破。——观修,觉照,见地。
这跟前面“瞥尔情深,便觉恍惚”的差别是什么呢?这里指的是念头,任何一个念头起来,他就马上明白是觉性。
“觉即照破”,其实是单空。“觉即”就是觉性,念及觉性是真正的大圆满,或者是大手印的后期,所以“念起即觉,觉即照破”。你照破它干嘛?它惹了你啊?照破就是单空,所以这里有观修、觉照和见地,你们要去区分。憨山大师的这句话,里面既有单空,又有情绪的修行,还有空性。
境来便扫,扫即放过。——观修,观照,安住。
这是说外境的。境来一看,就知道是假象,然后放过。这是不是单空嘛?这个叫夺境。
“境来便扫,扫即放过”,指观修,即夺境。扫多了以后也会形成观照,然后还会有安住。安住在单空上就叫放过,如果是空性就不说了,说放过不放过都是多余的,当然也可以叫放过。
“境来便扫,扫即放过”,就是去夺境,夺完了以后放下。以前我曾告诉大家夺境,夺到人境俱不夺,夺完了以后放在那里就是人境俱不夺。通过夺完以后那种余力,去体会到那种虚幻感,越来越深、越来越宁静,一定要这样去做,长期地做,有事没事做,日做夜做。
赵州一个“无”字参了四十年,就修这个。他是绝对的大成就者,以前都跟大家讲过。而大家参了不到十年,然后就“开悟”了的人有很多(讽刺)!这就是既不清晰也不透彻,叫扯淡!(我骂人有点凶,不好意思,你们一定要原谅我!)
善恶之境,随心转变。——善恶二心,分别有二,空于一觉。
这里说到外境的善恶之境,内境的善恶之境。外境的善恶之境,就是你遇到人际关系、环境都不好,即前五根呈现的。内境的善恶之境,就是烦恼,即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其实随你的认知而转变,这个随心的心随着你的认知而转变。
如果你一分别,就有二——善恶二心。如果你一空,要么就单空,要么就觉性。所以叫“善恶二心,分别有二,空于一觉”。你可以用单空,一下把它假的就行了。不管善还是恶,都是假的,这里说的就是单空。这个属于既有观修,也有境界。
凡圣之形,应念而现。——圣凡之念,源于执着,念去即无。
圣、凡这些东西其实都是执著,你执著就是凡,你不执著就是圣。圣凡这些念和执著一去掉,就是真正的圣,所以“凡圣之形,应念而现”,你可以这样去理解。没有念,变成了菩提心,你就是菩萨,念变成了空性,你就是证果的菩萨。念,还在自我层面上,你还是凡夫;念,还在情绪上,你也是凡夫。
你可以这么去理解,也可以念头一来,全都是空的——单空——这已经是半个圣人了。念头一来,全部是觉性——彻底的圣人、全部圣人,只是量不够而已,还没走到那个程度。所以“凡圣之形,应念而现”,你可以这么去理解这句话,后面这句话也很重要。
持咒观心,如磨镜药。——积资等于清障。渐修方法的开示。
什么叫持咒?“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就叫持咒。你会说这不是念佛吗?念佛就是持咒。什么叫观心?我们讲的单空等观心的方法,就像磨镜子的药——如磨镜药。所以念佛也好,观心也好,长期做下去,积资等于净障,净障也等于积资,这是渐修方法的开示。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提倡大家要念那么多的金刚萨埵,或者有很多师兄去念佛的原因,这些方法真的很管用。一直坚持下去,如果有好的上师(前提要有好的上师),念佛念到后来,再跟你作开示,然后把你引进去,就很容易开悟。
所以,通过念佛念到净土往生的一心不乱(念到理一心不乱),完全是做得到的。当然确实要开示,不然就最多变成事一心不乱,而且都困难,中间的境界要想办法调整,这是上师的事,但一定是做得到的。
“持咒观心,如磨镜药”,看憨山大师很早就说过这些。
尘垢若除,此亦不着。——自心清明,亦不执著。见地。
你把这些执著、分别除了以后,你也不能执著。具体的情况就是自心清明,发现了自己证悟的时候不能执著,这是一种见地。执著的话一般会去安住,安住就完了,不安住了就放任。
所以证悟有四种病,这四种病很好玩的。(作、任、止、灭等四种错误运用心念的禅病。)
“作病”,就是造作,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这是最矬的,可能都还没有开悟,或者开悟触碰以后不稳定,他会不停地造作去寻找。
“任病”,开悟认识了以后放任心过去,不认识之前放任也不行。
“止病”,修禅定定下去了,身体也消失了,什么都消失了,然后去禅天了,然后又轮回了。
“灭病”,它有观修在里面,各种心所都灭了,陷入小乘的灭尽定。
以上是错误运用心念的四种禅病。
大家先不要去管这些,你灭了看看?我们现在要修成定力和观修能力。还在讲负面情绪、讲这些烦恼,其实是很低层面的东西,但也挺高,因为最麻烦的是这个,除掉这些以后,后面就好办了。所以“尘垢若除,此亦不着”。
如果我们真的达到单空以后,也不要认为有什么了不起,单空有什么了不起的?当然也很了不起,说实话,能修到很高的程度挺了不起,你要开悟也很容易。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说过,如果后世的人不修单空相当于魔鬼。(具体你们去查一下,学院那一派的人一定会知道这个。)
广大神通,自心全具。——光明本具。觉受,境界。
这就不用说了,修到一定的时候一定会出神通。而且神通本来就是具备的,自然就出来了,光明本具嘛,这属于九个词汇里面的觉受跟境界。
净土天宫,消遥任意。——解脱自在。境界。
这已经开始出现净土了。达到这种程度,你去净土是很容易的。你说:“我不想去净土,我想去天宫玩一玩!”也没问题,都可以去,随便,解脱自在了,它是一种境界。
不用求真,心本是佛。——真本如是,去执即是求真。
这又在讲修行方法了。我们的心本来一直都这样子,永远都没变过,你去求它就会变成造作,是一种作病,所以你不要去找它。你说:“那我参呢?”其实参也不是真的去找那个心,是用参那种方式,给你假定一个目标,去参话头。
然后拼命去追,追的时候去排开其他东西,这是最重要的。这样追下去挺苦的。但真理最后为什么要崩散呢?因为他发现那个目标根本就不存在,它一直都在。你假设那个东西是不存在的,你把假设的东西打破了,本来就是这样子。那为什么一直都在我们发现不了呢?因为分别太多了,所以破分别。
参到很集中的时候,疑情产生的时候,是生不起分别的,那个时候才开始有希望。而我们不停地从头脑去找,这个是、这个不是,再反观一下,再去看这个不是、这个是,这是很初级的。而且从“这个是、这个不是”这样去看,又看看书再去看,如果我们不去把前面各种各样心里面的贪著去掉的话,即使产生一些境界也会变成石头压草。这些境界会压住你内在的一些烦恼和痛苦,一遇境就发,这种证悟屁钱都不值。
所以,你先不要去求真,去妄就行了——莫求真,但息妄。为什么?妄一去了,心本来是佛,自然就出来了。所以,当我们单空修得好的时候,境界自然就开始出现。你认识觉性以后,连追求心都没有。
大圆满直指心性里面法王讲的,你真的明白了以后,就像找到了杯子一样,你不会再找了,没什么好找的,就是那个。你保持这种悟,又是任,所以叫保任,也不会约束他,然后就开始磨尽障垢。如果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就要怎么办呢?不用求真,一直去执,所以“障垢磨尽,真如自现”,就是这个原因,单空也是一样的。
熟处若生,生处自熟。——熟即执著,生即功德。观修。
什么叫做“熟处若生,生处自熟”?熟就是执著,包括我们的一些现境、一些想法,这些都叫熟,我们对各种烦恼熟的不得了!慢慢地,外面的身体、外境等执著开始变弱,开始虚幻,各种各样的情绪开始消失,这就是“熟处若生”。这时候各种功德,安宁、宁静开始变熟,这是初步的“熟处若生,生处自熟”。然后处在各种各样的功能、状况里面,平静、宁静,它又开始变生,更深的功能再出来,熟处再次转生,生处再次转熟。
如此反反复复就上去了,到达一定的程度就“二六时中,头头尽妙”。
二六时中,头头尽妙。——全体皆真,无处不妙。见地。
“二六时中,头头尽妙”,从空性的角度来讲,什么都是觉性,处处皆真,“全体皆真,无处不妙”,这是一种很高见地。当然,你也可以把“二六时中,处处皆空”认为是单空,“二六时中,处处皆明”也是单空,都没问题,但不究竟。所以要有见地去看,看他的见地是不是究竟的。
触处不迷,是名心要。——所见所闻,不离觉性。见地。
不管是单空还是觉性,“触处不迷,是名心要”。什么叫“触处不迷”?不被它带着跑,一个情绪来了,你就开始忧愁,生起苦受,生起乐受,这就叫做触处有迷。看见好看的东西,就去追、去要,看到别人那样了,你就要跟他一样,甚至要比他更厉害,做不到就开始嫉妒,这就叫做触处有迷,生起这些迷,啥都不是。
真正的修行就是随时保持自己的觉知跟觉照,保持自己这个带有单空智慧的觉知跟觉照。如果你空性证悟了,就是带有空性的觉知跟觉照,那触处任何东西都不会迷,一看郁郁黄花般若——空性,一看郁郁黄花假的——单空。假的不用想的,形成一种直接认知,那个人是很自在的。
你开始去做,故意去保持那个东西很累的,那是因为没有训练好,所以一定要长期地训练,叫做“所见所闻,不离觉性或者不离单空”,这是一种很深的见地。
我讲得非常快、粗糙,因为太长了。这是憨山大师的《观心铭》,我是结合单空来讲的。憨山大师一定是从空性层面去讲的,但他也讲了很多修行,比如“瞥尔情深,便觉恍惚”,这明显讲的就是修行。
好,第四个“单空化解思维、心所执着,转化心识执着”就讲完了。第五个,我还是要跟大家念一下,程序要过一下,大家这么去修就行了。
五、空性转化和息灭心识执著:
空性就是直接朝着最根本的东西去了。末那识、阿赖耶识是怎么回事,直接给你弄通。
如果真实证得空性,自然转化和息灭心识执著,
如果真实证得空性,我们会区分阿赖耶识和觉性、意识和明智、心识和智慧,会一下区分清楚。自然就转化和息灭各种心识执著,朝着根本的执著去断掉,外在的不太关心。
二执自然消去,心识成为智慧。
八种心识怎么转呢?阿赖耶识变成大圆镜智,末那识变成平等性智,意识变成妙观察智,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
其时,根本不必对治情绪执著,连心所执著也不必对治,所谓“念头越多越快乐”、“烦恼即菩提”。“五毒即五甘露”,在证悟踏实的情况下,并非虚言。
这时候根本就不用对治情绪,连心所执著都不用去对治,这是真的“念头越多越快乐”、“烦恼即菩提”、“五毒五甘露”。
一对治就离开大圆满状况,任何一个东西出来,你觉得它不是空的,这已经不是大圆满了。到底怎么样呢?没怎么样的,不好说,明白了什么都明白,不明白啥都不明白。但是你要先修单空,修了单空以后有个认知的过程。
我以前曾给大家讲过,一个东西出现,马上就是老朋友,然后蛇结自解。在平常的行为里面,像在水里画饼一样的东西,最后就是——“就这样了”!你会切实地感到佛教的真理——你就是解脱的!然后把它发展下去,你会成佛。
在证悟踏实的情况下,并非虚言。如果你没有证悟,你去背诵这些话,或者强行让自已这么去干,都是扯淡的,是不行的。
因此,情绪在这个时候不是问题,一是很难出现负面情绪,二是一旦出现,那也是空性的游舞。
正好,情绪越大越好证悟,证悟得越高。但要稳定哦,不稳定不能乱来,拿这些东西乱来一定是找死!
空性和单空在这点上的区别是:单空对情绪有照见,知其虚假,含有对治和化解的意味,而空性则完全视情绪为自身一体,随其自生自灭。
这是差别,总结起来就是这个,这两句话里面的东西都多的不得了。一个有对治、化解的味道,一照,刚才观心里面说的,“念起即觉,觉即照破”——单空。“境来便扫,扫即放过”,也可以叫单空,但是照破了以后,心待在那里,扫了以后放过在哪里,那也不一定,初期的空性也是这样子。
空性稳定踏实了以后,念起以后照它干嘛?郁郁黄花是般若,你干嘛要去破它?干嘛要去扫它?但是要稳定,初期证悟都不行的。初期证悟,你要这么去搞的话,就是分别敌携犹如沙场童,搞不进去会出问题的。
这是他们的差别,但大家不要故意听到这些词汇就去试,你试不了的。老老实实修出离心、菩提心、单空,修下去,自然而然就会明白。一个人花一生怼在上面,他不可能不成就的,怼下去,烂船都有三根钉。
总结而言。闻思、禅定、观修、单空和空性,都能在各自的范畴,不同程度地对付负面情绪,但每一种修行都需要长期串习,需要依止善知识。仅仅依靠看几本书,听几句法语,获得一点知识,就想对付负面情绪,显然是不切实际,
后面这一段大家要背熟它!
不但无法真正摆脱负面情绪,而且长期被情绪折磨,极有可能退失或者走入误区,贻误自身慧命。望同修们慎重!
真会这样的,长期被情绪折磨,慢慢你会不相信佛法,发现它不管用。之所以不管用,是因为你根本就没用过它,你在头脑里面过一遍叫用啊?那不叫用的,要拿去串习才叫用,药要反复吃嘛。比如康泰克能够对付感冒,去弄一点粉粉吃了以后,怎么没好呢?结果发现要吃七天!一样的,药要反复吃才管用的,所以师兄们要慎重!
还有,希望大家要去“闻思、禅定,观修、单空和空性”,我为什么要列出这五个方面呢?因为比较针对大家,你又不修本尊,又不修其他金刚法,你要修其他的法,那讲法又不一样了。但这个是适合我们的,希望大家认认真真去做,你认真去做,这些东西都不是问题了。如果我们还在被情绪折磨,说明我们的修行能力非常浅——革命尚未成功,同修尚需努力!
今天就讲到这里了,拖了十几分钟,终于把这个讲完了。我们下一堂课要开始讲《维摩诘经》,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维摩诘所说经》第39课——如何对治情绪02
- 《维摩诘所说经》第41课